给你一个我的婺源--跨越赣晥之吴楚分源

岭脚到了,又要爬大山了。岭脚,顾名思义,就是大山的脚下。庆幸的是,从这里开始,路况大为改善,明显看出上山之路是一条新修建的公路。刚才还在摩托车上颠得上串下跳,突然一下顺溜了,无比舒服。随着高度的增加,视野越来越开阔,居高临下,很有气呑山河的气势。山下是夹在两座大山脉之间的一条又宽又长的大冲,看不到尽头。沿着这条大冲及两边的山坡,是密密麻麻的稻田。冲内的田地块大平坦,山上的田则都是条状的。越徒的山坡梯田就越细,远远瞧去几乎成了一道线。冲内由近至远,点缀着数个村庄,白墙黑瓦,隐隐约约,很有点神话中的意境。这一路的爬山过程(包括后来下山的一路),我就是这么一会儿上车,一会儿下车,一会儿自己走一小段。其实又何止这一段路程,在婺源的两天摩托车之旅都是这么过来的。路上的美景无处不在,时时在考验你的审美力和反应力。有的景色是稍纵即逝,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有的一个角度一个景,换一个角度都会有全新的构图。有的要近观,有的要远视。总之让你忙个手脚全乱。好在是摩托车呀!想一想,有什么交通工具能让你把一路景色尽收眼底毫无遮挡,有什么交通工具能让你三步一上串,五步一下跳,如此的收放自如。我的摄影技术绝对业余,但为了拍得美一点也尽力爬坡下沟,四下乱钻。总之不管效果如何,力是尽到了。最主要的是,陶醉呀!!享受呀!!真正的乐在其中!!那心态就象几岁的小孩游玩时那么自然、放松、尽情、无我。

摩托车越爬越高,小钱说,山顶快到了。我抬眼细看,山尖上隐隐约约有一所小房子。说话间,我们已到达了最高处,脚下的公路穿过山头的一个凹口往山的另一面延伸过去。公路边的高坡的就是那所小房子,黑瓦青砖十分古老破烂。小钱告诉我,这里是古栈道的要道口,小房子就是那时过往行人歇脚用的,年代就没有考证了。

公路在山顶正中出现了一条分界线。过了这分线翻岭下山的那段公路明显比我们刚爬上来的这条路等级高,是一条深色的非常漂亮平滑的柏油路。只是在这时我才从小钱嘴里知道,原来这条线其实就是江西和安徽的分界呀。我一步跨上柏油路,立时站在了安徽的土地上。哈,这可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会儿“吴楚分源”的含意才渐渐明晰起来。原来这个地方就是战国时期吴楚两国的分界之地,据说还有一块古代的界碑呢。放眼向安徽方向望去,全是重重峦峦的大山,山上植被茂密,青山一片。蓝天上白云朵朵,比江西这面的风景更加迷人。山顶公路边立着一大块石碑,我走过去细细读起来。原来,我们刚才走过的这条从岭脚通向安徽的新公路叫浙岭公路,是由安徽籍的爱国港人夫妇捐款300万为主修建的。这就怪不得安徽一段路的质量优于江西这边的了。公路边草丛中一条青石板小路向那所小房子伸过去,这小路一定是从那里翻山而过了。要知道,这可就是古代江西通往安徽的主干道呀。可以想象,那个年月,江西的书生背着包,挑着行李,就是行走在这条小道上,翻越大山进京城赶考的。婺源人才倍出,大官,大学者,大商人,不知有多少曾经在这条道上留下他们的脚印呢。我很想再走一走这条路,亲身体验先人们孤身跋涉在大山中远走他乡的心境。可惜古栈道在新路修好后已无人行走,被高大的野草覆盖着几乎看不见了。我几次试图穿草而过,那长长的草叶边象刀刃剧齿一样锋利,碰上就是一道血印,只好遗憾作罢。

我站在安徽的土地上迟迟不愿离去。因着眼前的醉人美色,因着那公路延伸而下的未知美景,因着这大山顶上的壮丽风光,也因着我此生以来第一次用双脚跨越了省界。

 

(古桥)

(吴楚分源之安徽一侧)

(上山的公路)

热门游记
热门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