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

庐山东林寺走笔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属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建寺,已历一千六百余年,累遭兵焚,大多付诸劫灰,现已修葺一新。在民间,有许多虔诚的信徒在家中供一座瓷质观音菩萨像或弥勒佛像,点着香烛敲着木鱼或捻着佛珠喃喃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这种称名念佛为主的修行方法即为净土信仰。净土宗认为借用阿弥陀佛的“愿力”即可被接引去西方净土,免去了深奥的理论和繁琐的修行方法以及严苛教律,故简单易行且流传甚广。人们把东林寺的慧远大师推为净土宗的初祖,其实慧远大师与东林寺结缘使之闻名并非全因于此。为了解一代宗师在东林寺是怎样把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我踏上了去东林寺的旅程。

 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林寺“北背重阜,前带双流……南对高峰,上有奇木,其下似一层浮图,白鸥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独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其左侧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这是慧远大师在《庐山略记》中所描绘出寺院周遭的环境,仿佛一个神话中的仙境,而当我乘车从庐山北麓下山约2小时到达东林寺,发现东林寺竟为大片稻田所包围,连村落离寺亦不过百米,世俗生活与方外生活已难分彼此。只是寺院背后青山依旧、飞湍流瀑依然,清幽的环境尚余几分,“虎溪”曾在寺前流过,而此时只有“虎溪”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被凿刻在麻石围栏上,据说慧远大师送客谈笑间竟走过了石桥,老虎大吼三声以示提醒也只有用想象去填补了。经过近百米长丈余宽的麻石路,我到达三门殿,殿前匾额上书“东林寺”三字,横写的“南无阿弥陀佛”十分醒目,标志着与其他名寺古刹的不同,大门前按理迎接我的应是哼哈二将,实际却是两只生态纷陈的狮子。从侧门进入殿内,一口硕大呈四方形的莲池展现在我眼底,因近秋末,袭人的莲香和莲叶的婆娑已是夏日的辞章,残枝败叶在池中飘零,添一些伤感的情结。去过许多古刹而在寺院中目睹到如此规模之莲池实属罕见,逢和尚前来便求教之,和尚云:“莲乃净土宗的象征物,东林寺青莲华(白莲)中外驰名,于公元1321年传入日本。1992年正值东林寺向日本赠送青莲花670年之际,日本净土宗组织日中友好访华团,再次向东林寺回赠莲种莲花匾,现池中所栽种白莲系日本品种。”小小的莲竟成了宗教的使者友谊的使者。

关于这口莲池,亦有一佳话。相传慧远大师与南朝名士刘遗民、山水画大师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结成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前发誓愿死后“俱游绝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从莲花中降生,故净土宗又有莲宗之谓。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颇想入社,慧远认为他心杂,不同意其加入,他苦苦哀求慧远还是不同意,谢灵运无法,辞行前出资挖了这口莲池,植上白莲,以表崇敬之意。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夭”为文人高士所认同,象征着高洁和冲淡的品质。慧远大师在这清山秀水中驻锡东林寺达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啸游林泉执着出世潜心于佛学并将玄学与佛教教义嫁接,从而使佛学开始中国本土化,并为封建时代的教化立下了一功。慧远大师“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在开讲时将佛学教义与玄学互参,赢得了时人的信服,每次开讲,听众不下万人,当时庐山已成为江南的一个佛教中心。

 慧远大师不是因袭印度传来的大小乘佛学理论,而是结合中国人的心理有所创新,比如他阐释的“三世轮回报应说”就是一例。将因果报应分为现报(现世受报)、生报(来生受报)、后报(后二、三生受报),追求以此世缘结来世果,着眼于来世的幸福,把来世看成此世的延续。认为人生在世“无明为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揭示了人的诸种烦恼源于愚昧无知和贪欲。人的思想凝滞于外物,放任自己,使得生生相推,祸福相袭,轮回报应也就相继而生。若想摆脱轮回,不受报应,必须“反本求宗”,不随世俗流化,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断绝心的思维活动,才能做到“冥神绝境”。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调合了佛教义理和儒家名教纲常之间的矛盾,通过理论的建树奠定了他在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热门游记
热门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