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的红白灰绿

星星之火,终于燎原。走出程氏宗祠,跨过河边的小桥,再随着导游拐进几条曲折蜿蜒的小巷,我才发现了隐没在民居中的陈毅故居。这座旧宅原名“敬义堂”,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937年11月、1938年2月,陈毅两次到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改编事宜时,就工作生活在这里。后来,在此成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旧居早已辟为展室,陈列着陈毅驻瑶里时的很多物品,那一件件陈列着玻璃柜里的革命遗物,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着一首首关于瑶里的红色诗篇:一件简陋的武器、一个破旧的生活用品,都让我们突然觉得离那个峥嵘岁月近了。如今,逝者如斯,硝烟不再,这小小的地方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白:瓷都余韵瑶里远在唐朝中叶就是景德镇瓷业的东源头和重要的制瓷原料基地,境内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瑶里原名“窑里”,正由窑而得名。 明代之后,景德镇成为瓷业中心,瑶里的制瓷业逐渐衰落,成为单纯的原材料产地;因这里生产的瓷器洁白如玉,“窑里”才改称为“瑶里”。到了清代,高岭土矿藏也采掘殆尽,瓷都的光茫渐渐黯淡,茶叶生产逐渐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她曾经有过的那一段辉煌历史才逐渐被凝固和尘封,被世人所遗忘。但也是正因为瑶里被遗忘了,瑶河沿岸山水之间的多处瓷业生产基地——矿坑、窑址和作坊,又有为之服务的交通体系——水运码头、古驿道,以及由瓷业及其贸易支撑起来的聚落体系——商业码头、集镇、村落都依稀如故,虽然苍凉,但也足能使人忆起曾经的繁忙。而令我们更加惊奇的是,几百年匆匆过去,旧日的水车竟还在嘎嘎作响,旧日的釉加工作坊竟还在顽强地按古法生产着釉料。这并非做秀。导游说,当地农民早就从祖先那里学到了制釉的好手艺,穿越了历史的风雨,制出的釉现在竟仍然在瓷器辅料市场上流通。在瑶里古镇和饶南陶瓷主题园区,步行的小道旁都散落着千年的碎瓷片,同行的一位长者是瓷器收藏爱好者,他视若至宝地将一片片碎瓷片拾起擦拭,再一片片想象着印证着它们背后的沧桑故事。尽管导游再三强调,瑶里作为民窑,瓷器的价值远逊于官窑,但这位长者仍用注视新生儿的幸福目光注视着这些班驳破碎的瓷片,久久不愿离去。不禁想到,究竟什么才算无价之宝呢?是苏富比拍卖会的一声重槌,还是心灵深处的平和与安宁?这一阵忽然雨过天晴,我们被阳光暖暖地照着,古窑也沐浴了一身淡淡的金色,变得沧桑厚重起来,恍惚之中,像是回到了盛极一时的明朝。灰:徽商古道瑶里离黄山仅100多公里,建筑风格受徽派影响极大,瑶里村古建筑群规模庞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业街、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翰林第、狮冈胜览等,都是较典型的徽派老屋。狮冈胜览建于清朝末年,是一幢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民居。屋内门窗、房梁上约有涉及吉祥图案、四大名著、古代戏文等内容等的上百幅木雕,雕刻刀法都如剪纸般精细流畅,疏与密的处理、精与细的对比都匠心独具,充分显示了木板纹理的自然美。不过也有人说,这里的徽派建筑算不上特别气派,但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安详和自然在其他游人如织的风景区难以体验。漫步古镇,木格窗,朱漆门,栋宇鳞次的白墙黑瓦倒映在水中,野鸭在水中嬉戏,时常划破水中倒影的静谧。雨,不知什么时候又稀稀沥沥起来。细细的小雨轻拍着窗棂,滴答滴答,水面又缓缓的荡起一圈圈涟漪,不急不徐地晃开,直到把古村的淡泊和从容渲染的淋漓尽致。瑶里绵延数十里的徽州古道也基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原始风貌。连日的细雨润湿了几万块麻石铺就的路面,麻石一块块地镶嵌在一起,年代久了,走的人多了,岁月抹去了它的粗糙和尖锐,就显得很光滑了。当年,数不尽的商人就奔波在这条贩茶之路上。而家中的女人只能在盼望中寂寞老去。当诗人白居易遇到一位曾“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弹琵琶女子,问他丈夫去哪里的时候,她幽幽地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热门游记
热门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