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记: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亭台楼阁记: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王勃《滕王阁》[1]烟水亭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从牯岭下山后,走了趟离庐山36公里——号称“七省通衢”的九江。听说九江甘棠湖的烟水亭,是遥望庐山的极佳之处。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苦辣酸甜”里“跳”了出来,想从“高低远近”处,再来瞧一瞧别样的庐山。有时候,有些事,真的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有些事,有时候,也真的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有些时候,有的事真的是要随缘的,这或许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吧!这不,刚一到甘棠湖的时候,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虽然没能远眺到庐山的五老峰,倒也欣赏了“烟雨蒙蒙”的烟水亭,这难道不是造化吗?!在“水天一色”中,我还听说了,在这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的亭内有座纯阳殿,殿里有块吕洞宾的手迹“寿字草书”石碑,只要仔细一看这些寿字,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其中隐藏着“九转炼丹”四个字。这也是不能不去看一看的地方哦!烟水亭,先前是三国时期东吴都督周瑜的点将台。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开始建亭,当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时,修整后命名为: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我们小学时读过他的《爱莲说》)携子来九江讲学,在甘棠湖畔建有一座:烟水亭。浸月亭和烟水亭,均在明嘉靖年间荒废焚毁,明末在浸月亭旧址上重建,定名:烟水亭。亭为水榭式建筑,1972年“全面修复”时,建了一座由湖畔蜿蜒于湖面的曲桥,与之相接。在这孤岛式的烟水亭里,建有了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宴会厅和境波楼。漫步在这湖光潋滟,似是而非的时空中,我眼前的叶叶扁舟,仿佛变成了战旗猎猎的船队,鼓角雷动,刀光剑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浔阳楼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既然下起了雨,自然想到了酒,(在闽南叫做:下雨天,烧酒天。下雨天,留客天。)在九江最适合喝酒的地方,当属浔阳楼啦。浔阳楼?不就是《水浒传》中宋江醉酒后,题写反诗的地方吗?就算是吧!从烟水亭出来,由环城路一直向北,到滨江路后向东(或者说右拐),就能看见长江边上的三座楼阁亭台,最前面的是浔阳楼,中间的是九江市的标志-锁江楼,过九江长江大桥的是琵琶亭。琵琶亭?《琵琶行》?对啦!这就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故事发生地。浔阳楼,因为施耐庵的“渲染”,把一桩“历史公案”,在浔阳楼里演绎得家喻户晓,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戴宗,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人物,粉装墨黛地在浔阳江畔,一一出场了。而白居易的《题浔阳楼》和韦应物的《登郡楼寄京师诸季及淮南子弟》诗,反倒随着这座酒楼的焚毁而飘失。1986年重建的时候,参照的是《水浒传》的插图和宋代《清明上河图》的设计风格,可见名著的影响力有多大,人们的“市场运作”思维有多敏捷。新落成的大楼里,必不可少地塑造了一百单八将的梁山好汉瓷像。墙壁上也当然地重现了宋江的“手笔”,而卖的酒却没有了古时候的味道啦。屹立在长江边的小山坡上的宝塔,叫做锁江楼宝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现在锁江楼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这砖石结构,六面锥状的七层宝塔(高35米左右),历经风雨侵蚀、地震摇撼、战火蹂躏后,至今依然健在,时年400余载。继续前往,过了长江大桥,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描写的“故事现场”-今人重建(1989年)的:琵琶亭(据传初为唐代李渤所建)。物非人也非的今天,再也无法感受到白乐天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亭内的仿古表演,更多的是专业演员的重复的“作业”,那位“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的悲戚,则是无法从弦音里“表现”出来的。因此,再也不会有:“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热门游记
热门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