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墓园祭忠魂
2012年12月初,我终于来到了抗战名城——腾冲,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抗战中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次取得战略反攻的全面胜利;第一次全歼入侵之敌;第一座收复的县城。出现了“两个绝无仅有”:一是日军侵腾,县城百姓全部出走,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这在全国沦陷区500多个县绝无仅有;二是战争异常惨烈,战后的腾冲城一片焦土,甚至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间房子可供人遮风挡雨,这在中国八年抗战史上也是绝无仅有。我此行的唯一目的就是祭拜国殇墓园,因为这里长眠了为克复腾冲英勇牺牲的9618名远征军将士,表达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尊重和对殉国将士的崇敬。
腾冲三日,两拜英烈,随口拈来,聊表寸心。
国殇墓园祭忠魂,青松翠柏映黄花。
残碑读罢思雄鬼,弱冠系虏请长缨。
十万健儿救国难,浴血滇西殄凶顽。
一战功成何恨死,千秋碧血染腾冲。
天地正气昭日月,青史彪炳第一功。
![国殇墓园祭忠魂1](/uploads/new/youji/201410319a0ae841868be409970eeb49608b0453.jpg)
墓园取自楚辞 “国殇”之篇名,地处腾冲县西郊来凤山下、叠水河畔,建成于1945年7月7日,是由辛亥革命元老,曾任过3天民国总理的腾冲人李根源提议,由各界人士捐款和海外华侨捐资修建的,文革时期遭损毁,后几经修整,保持了当时的规制。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天祭奠英烈的菊花已经所剩无几了。
![国殇墓园祭忠魂2](/uploads/new/youji/201410319fa34c1083a0440fac91c82905bae32d.jpg)
现在的国殇墓园是八十年代起重新修整的,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当地政府重修时尽量征集了文革中散落在民间的碑刻、墓石。亡羊补牢,多少算是告慰了这些数十年前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国殇墓园祭忠魂3](/uploads/new/youji/20141031f33aad7cfcd0c98a3984c1c03e9802eb.jpg)
墓园内遍植苍松、翠柏、劲竹,由大门经甬道循石级而上便可看到庄严肃穆的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
![国殇墓园祭忠魂4](/uploads/new/youji/2014103113607db2de6b98d0a58b0b4892e6afc5.jpg)
“碧血千秋”四个大字,为蒋中正所题,李根源书写,可谓笔墨凝重,字字含悲。
![国殇墓园祭忠魂5](/uploads/new/youji/20141031d1658e27f048ab025c8569d41e7ea7e1.jpg)
最高处悬挂着蒋中正先生题写的“河岳英灵”匾。祠堂正面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两侧有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两侧墙壁上镶嵌着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芳名录。
![国殇墓园祭忠魂6](/uploads/new/youji/201410315c688d47a3e32d2f2ba370623f9b0606.jpg)
炎黄子孙,万世祭拜,青山不老,日月同辉,英烈不朽,浩气长存。
![国殇墓园祭忠魂7](/uploads/new/youji/2014103102100ead60059ac1fb2d28cf40a8da35.jpg)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曾经有这么一群美国大兵为了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和中国军队一道浴血奋战,痛歼顽敌,却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国殇墓园祭忠魂8](/uploads/new/youji/2014103179390e9056614403e68925c12d77a0b2.jpg)
据统计,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达40余次,毙敌6000余名,国军第二十集团军共阵亡9168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国殇墓园祭忠魂9](/uploads/new/youji/20141031d371b83087e54875ef416490e0df0967.jpg)
寸性奇(1895年-1941年5月),腾冲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1942年追赠中将)。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朱德的同届同学),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起义、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立战功。后赴广州追随孙中山,被任命为大本营少将参军,参加了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战斗以及北伐战争。抗战爆发后,寸性奇立即主动请缨上阵,率滇军北上与日军作战。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中,寸性奇率领第三军第十二师凭借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疯狂进攻,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博,后来寸性奇将军的右腿被炸断,他于5月13日晨下达突围命令后自戕殉国,余部全部战死。
-
婺源行 婺源 day1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小时候,望文生义,觉得婺源就是婺州之源,和金华应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对婺源有着莫名的亲切。慢慢长大了,才知道,婺源并非婺州之源,而是徽州的一部分。很遗憾,徽州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想想如今庸俗的黄山市这个名字,和被大卸八块的徽州地区,除了无奈,还能怎样呢。把北京改名为故宫市,诸位认为如何呢。中国最美的乡村,保存最完美的徽派... -
行走婺源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在这个清明时节,我们到了这里,看到了美丽的油菜花,白墙黑顶的徽派建筑,感受到了质朴的民风。婺源属于江西上饶,是一个县城,但是县城并不美,美的是下面的小村镇。我们最先到达的地方是理坑,这里把两山之间的小河沟叫做坑,理坑是出文化人的地方,因此取道理的理为名。这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子,从县城过来都要坐一个多小时车,经过一长段进山的石子路才能到达。路上很颠簸,但是看到山上偶尔露... -
婺源.春行印象之理坑
理坑之闻名,是以其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村落。入村只有一条路,一边一条小河,一边又是黄花地,远远的,路尽头,就望见了粉壁黛瓦的村落。沿着无名小河上行,经过跨在河上的一座廊桥,就进入了理坑。映入眼帘的,小桥流水,青石窄道,水边洗衣的老妇,石道蹒跚学步的孩童,还有那伫立了几个世纪高耸的马头墙,倒影在清冽的水中——时光就此静止,这日头的光芒,难道已经定定的照耀了几百年吗?——戏水的涟漪搅碎了沉静的倒影,几个女... -
婺源行 景德镇
景德镇产瓷,始于五代,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到如今,已历经千年而不衰。景德镇之得名,也是因为瓷器。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命南昌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景德镇遂得名。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瓷器的风格。景德镇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均为景德镇制。其中,尤以青花最为著名。三宝太监带回的苏渤泥青,让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成为了不可逾越的传说。如今的景德镇,虽然不复当年之辉煌,可... -
婺源行 序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为了不做痴人,怀着对徽州的美好梦想,去婺源了。很难得的,这次不是一人独行。我们3男2女,一行5人,在3月油菜花开的季节,浩浩荡荡的杀向婺源。从明光路的长途汽车站出发,坐上了一天一班的去景德镇的班车。婺源交通不便,必须去周边的城市转车,方才能够到达。经过比较,我选择了瓷都作为我们的中转站。选择瓷都的理由如下:首先,大家都没去过景德镇,这样就等于多游览了一个城市,景德镇本身也是... -
清明在婺源遇到了周润发!兴奋! 有PP为证
在婺源江岭号称是当地最好的但脏得令我几乎绝望的农家,我们碰到了周润发,难以想象。他们一行4人,周润发带着口罩,都穿得挺土的,扛着豪华相机,接踵而至,我们都以为是乡镇干部来玩而已,有人说带着口罩的那人有病,感冒了还来玩。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和戴口罩的周润发基本上是在同一屋檐下的长条凳上度过的。我想吃碗面,所以去水池洗筷子,这位戴口罩的居然在水池旁切蒜,冲我笑了笑,我以为他笑话我穷讲究,所以没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