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土楼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八批(明清)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基本介绍

安溪土楼又称西坪土楼,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始建于明清时期。

安溪土楼主要建筑有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建筑布局有序、错落有致,与南靖、永定的闽西客家土楼风格迥异,其外观方形结构,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内部为传统的合院式结构,保留明清时期的风格,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9年10月16日,安溪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景观

建筑格局

安溪土楼主要建筑有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建筑布局有序、错落有致,与南靖、永定的闽西客家土楼风格迥异,其外观方形结构,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内部为传统的合院式结构,保留明清时期的风格。

安溪土楼多建于明清,除了具有福建土楼夯土砌筑的特点外,又有闽南独有的特色。外墙土石结合,大门垒石叠砌,内部石头与夯土有机结合,突出实用性与稳固性。其外观多为方形结构,内部为传统的合院式结构,更多的是体观古代汉族民众对建筑审美、房屋居住的理解,代表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创造性的杰作。

安溪土楼建筑工艺朴素,其外墙底部砌石全是用自然山石砌就,没有人工雕凿的痕迹。从木料上看,木料与木料之间的结合,角与梁等都用竹钉、科藤连结。此外,安溪县域内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其中以红壤面积最大,其土质适合用作夯土砖,这是建造安溪土楼的主要原材料之一。这些充分体现了安溪土楼就地取材,及高超的建造技术特征。

自唐宋客家人南迁入闽及唐代陈元光平“南蛮”以来,闽西、闽南一直是战乱频生之地。福建土楼高大坚实的土楼可以聚众屯粮,自备井水,能够长期御敌自保,成为当地居民最佳选择的住宅形式,防卫性构成土楼建造之初最突出的特点。安溪土楼内一般都是聚族而居,其外墙多留有枪眼,用来防御土匪、流寇。

主要建筑

聚斯楼

聚斯楼位于西坪镇赤石村长坑角落,亦名赤石土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现存建筑保持清中期风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48平方米。呈方形,外墙为溪卵石堆砌。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由主体建筑由“虎牙”、丹池、护翼组成,生土夯筑,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该楼是福建省内发现最早、较完好的土楼。土楼内保留多处制茶遗迹,是安溪悠久茶史的历史见证。

映宝楼

映宝楼映宝楼位于西坪镇平原村培田角落,背依斜坡,面对山沟,虽海拔802米,仍有平原的感觉,故有“高山反平原”之称。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坐西向东,门额题为“映宝楼”,落款“康熙庚成吉日立”。建筑呈回字形,生土夯筑,墙体厚实,基厚2.3米,悬山式四进构造。正厅面阔、进深各三间,分二层,有房72间,院中有亭。正门花岗岩拱砌,门庭外建有方塘,立夹杆石两对。楼内三楼,有100多个用来烘干制作茶叶的土灶,见证了当时映宝楼主人茶业生意的兴旺红火。

泰山楼

梅记泰山楼位于西坪镇南岩村,又称“梅记土楼”,是梅记茶行发祥地。奉政大夫王三言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历时十年落成。取论语“君子泰而不骄”之意,取名泰山楼。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由主楼和左、右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2063平方米。主楼为二层,计20间房,一楼墙厚1.2米,二楼墙厚0.8米,二楼房间与墙体之间设走廊,外墙花岗石砌造,置斗形窗和喇叭形孔洞,用于嘹望和射击。左护厝四房二厅一天井,右护厝六房二厅一天井。除屋面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进行翻修外,其它均保持原样。主人王三言于清末遣季子开设茶行于台湾台北市,遣孙开设茶行于印尼,成为开拓海内外茶叶市场的先锋。该楼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

实用信息

位置

安溪土楼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交通

自驾前往安溪土楼(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从安溪县城区出发,路程大约31千米,约需39分钟。

历史沿革

安溪土楼始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建筑有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

聚斯楼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

映宝楼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

泰山楼是奉政大夫王三言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

荣誉及其他

文物价值

安溪土楼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土楼内有多处制茶遗址,土楼后裔多分往台湾及东南亚一带,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更是安溪千年茶史的见证。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安溪土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福建工具箱
泉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