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高陵(曹操墓)

别名
曹操墓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东汉)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

墓主介绍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历史记载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 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 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地理位置

从宋代开始曹操墓何在就成了个谜,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 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也许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史料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多少随葬 品。数百年后,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墓址不详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 广为传布,被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习文乡和河南省安阳市北郊一带。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介绍说:“邺城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种说法: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丰境内)设七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在许昌城外;在邺城遗址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这些传说都没有多少依据,七十二疑冢大体上处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贵族。其他说法与史实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文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虽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类传说,但由于曹操墓千余年来无人知晓,河道、区划等 地理因素变动很大,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也看法不一,认为在临漳、磁县和河南安阳的都有。”

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多年潜心于曹操墓研究,在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曹操墓可能在邯郸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约5平 方公里的范围内。他认为: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说在“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里方位与之相符;还说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 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 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这一带的有关记载。他还认为当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庄、朝冠、东小屋、 西小屋等也与守陵和祭祀有关。

安阳市安丰乡出土的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重建西门豹祠的一些情况,西门豹祠是曹操墓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物。王福生 说:“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资料目前尚未发现,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市安丰乡出土的,由在当地打工的临漳时固村村民运回临漳村中放置,征集时才引起人们注意。由此推测西门豹祠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境内,曹操墓也应在安丰乡一带。”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也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其上记载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也可说明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丰乡。刘心长对鲁潜墓 志进行了研究,认为鲁潜墓志反映的曹操墓位置,与他判断的曹操墓位置只隔一条漳河,属于一个方向,以漳河为界,时村营乡和讲武城乡可视为北区,安丰乡属于 南区。他认为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而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 求,从多种情况分析曹操墓在北区的可能性较大,可对南、北两区都进行考古发掘。

根据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鲁潜墓志、以及西门豹祠位置,经过多位专家充分论证,最终确定安阳市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破解。

确认发现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确实就是曹操墓。之后,国家文物局认定河南安阳东汉大墓墓主为曹操。

2013年5月,安阳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特色

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墓葬结构

曹操高陵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墓葬全长近60米。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宽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

墓道为斜坡状,上宽下窄,两壁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墓道上口宽9.8米,底部宽4.1米。全长39.5米,最深处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与墓门接合处,南北两侧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护墙。每面墙的墙体内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原木关节纹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经平夯夯实,夯土层厚12—42厘米不等,十分坚硬。

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并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向长3米、宽1.6米的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

墓门为砖砌双券拱形门,外券宽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内券宽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内有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封闭。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为错缝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米。内有门槽,宽0.24米。

甬道为砖砌,券形顶,青石铺地,长2.85、宽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高6.4米,青石铺地。

前室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6.4米。有南北两个侧室,其中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3.6米、东西长2.4米的长方形,圆券形顶;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1.83米、东西长2.79米的长方形,四角攒尖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米。北侧室甫道长1.1米,宽1.36米;南侧室甫道长1米,宽1.4米。

后室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85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通高6.50米。在墓室顶部靠后处发现两个盗洞,从盗洞断面看,墓壁厚达1米左右。有南北两个侧室,侧室南北长均为3.60米,东西宽1.90米—1.92米,圆券形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0米。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17米;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28米。

整个墓室所铺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铺地石长1.75、宽1.巧米;前室最大的长1.67、宽0.83米,最小的长0.76、宽0.73米;后室最大的长1.05、宽0.95米,最小的长0.94、宽0.9米。错缝平铺,地面平整。围绕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宽0.12米的凹槽。

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椁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

出土文物

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是曹操的遗骨。

千古之谜

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

曹操对自己的丧葬有明确“说法”,他死前一年多《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临终前《遗令》中更是明确了要穿着平时衣服 入葬,不要珠宝陪葬。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交待了葬在邺城之西,晋代文人陆机、陆云作品中也有关于曹操丧葬情况的介绍。史书中司马懿、贾逵等人的传记里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如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许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改朝换代后还有人出力,且随后的几百年无人发现,这有些荒诞。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几个朝代之 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 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 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陵墓考究

曹操墓的真实性是不存在疑问的,“倒曹派”列出的许多反证,其实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都是有类似的发现可以将其推翻的。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专家们都表示,考古是很严谨的事情,应该远离利益的争夺。

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专家们给出了六个依据,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依据之一

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依据之二

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依据之三

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市的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依据之四

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依据之五

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依据之六

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疑雾重重,并由此产生了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确认,扫去阴霾,解决了诸多历史悬案,让人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将获得新的突破。

权威论证

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同时,保护展示规划也已开始着手进行。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综合自身研究成果,逐一列出证据,对当前几个最为流行的质疑进行回应,最终指出:曹操墓不可能造假。

质疑与回应

质疑:核心证据石牌伪造

回应:地层关系无法造假

石牌为真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考古地层关系,石牌发掘出土,这种地层关系是没有办法造假的。石牌上的皮壳、土垢、水垢无法造假到这种程度。此外,有从事清理地层、绘图、清点文物等工作的众多人员见证了考古现场。

此外,从文字方面,石牌上的文字的结构、书体、用法以及文字内容都经得起时代风格、典章制度、组合关系检验。鉴于大墓中没有出土墓志或印章,唐际根指出,“如果是造假,当造墓志或者印章啊!”

质疑:魏武王称号为假

回应:史书多有此种记载

对于大墓的质疑中,自始至终都有关于“魏武王”称号的质疑。有观点指出,这种称呼将阴名和阳名混为一体,没有任何文献中提及。研究院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列出了文献中的相同表述:东晋孙尴《魏氏春秋》中“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卷二十三·五行三》:“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事实上,曹操生前是魏王,有自己的封地,武王虽是谥号,但也只能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故应称“魏武王”。历史上还有中山靖王、鲁恭王等称呼存在。

质疑:鲁潜墓志为假

回应:二者字体差别甚多

曹操墓热议中,早年发掘并指出了曹操墓现今方位的鲁潜墓志,此番也连带受到了质疑。质疑者认为,墓志本应记述墓主生平,但鲁潜墓志却指出了曹操墓的位置,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研究院指出,墓志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最初的阶段。此外,也有观点质疑鲁潜墓志的文字跟曹操墓石牌字体相近,因此认为是同一人造假。但是研究院调出图片比对,指出这是个“伪质疑”,事实上鲁潜墓志的字体同曹操墓石牌字体有很多差别,但与同时期的西门豹祠后赵建武六年刻石相同。反对者以此来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仅缺乏对那一时代文字的认识认知,同时也有悖科学的态度。

曹操墓中出现“魏武王”石牌很正常。曹操墓出土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但史书中都没有准确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也很正常。”郝本性说,古代地位高的人去世,都有谥号,而这个谥号至少是当时经过汉帝同意的。也可能是因为层次比较高,民间知道的不多,没有流传下来,也可能是因曹操死后20多天就入了葬,加之当时又是高层权力动荡之时,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时间又太短,没有史书记载,或者有记载已丢失,或者有记载到还没有发现,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即使下葬再匆忙,刻个“魏武王”的石牌,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至于“武王”前加上“魏”,就更容易解释了,曹操生前本来就是魏王,死后获得“武王”的谥号,入葬时加上“魏武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天下历朝历代“武王”很多,不加魏武王,又怎能分出是哪朝、哪代的呢?

质疑“武”字写法是缺乏相关文字认知。对把“武”字“止”部错写为“山”一说。郝本性说,在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碑别字特别多。据《碑别字新编》记载:“每个字头下有多达几十种甚至百余种不同的结构的字形,而其中通常习见的异体字或俗字不过数种。”这主要是因为书写人用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就好比甲骨文,在100多年前,谁都不知道有这种文字。但不知道并不代表就可以断定它根本不存在吧?”郝本性举例说,曹操墓中“武”字“止”部写为“山”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相同,恰巧证明了碑别字存在的一致性。而有关学者以此来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仅缺乏对那一时代文字的认识认知,同时也有悖科学的态度。

质疑曹操墓不该殃及《鲁潜墓志》。“苏州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与会学者质疑曹操墓而殃及《鲁潜墓志》造假,是没有道理的。”郝本性说,如果说怀疑曹操墓造假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话,那么《鲁潜墓志》造假的动机又是什么?仅仅是为给10多年后曹操墓的发掘做铺垫吗?让我们回过头来了解一下《鲁潜墓志》的发现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

《鲁潜墓志》是1998年4月,安阳县农民徐玉超在该村西北取土烧砖时无意发现的,其后交给了文物部门。那么,如果该农民造假的话,他不卖该墓志赚钱,而是交给文物部门,其目的是什么?再者说一个农民的墓志造假水平,能瞒过这么多的考古专家,而且这个农民还懂得后赵时期的碑别字,他有那么高的历史知识和文字水平吗?

“从《鲁潜墓志》发现至今,考古专家从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实性。”郝本性说,而此次因其给曹操墓的发现提供了比较确凿的线索,并因其碑别字上的写法,背上造假“恶名”,若鲁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想?

西方神话中的“羽人”曹操墓也有。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一般是以元宵节舞的那种形象。而在曹操墓中出土的“龙”,却有三种不同的形象,它们更接近蛇的形象,但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形象。

发现意义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6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

临时展馆

曹操高陵临时展馆于2010年9月初对外开放。

安阳县县长徐慧前介绍,临时展馆规划面积78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参观环廊规划设计全长291米。现已整理展板文字20余万字,资料图片500余幅。展馆内部平面分区设计、参观通道内宣传介绍展板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曹操高陵临时展馆建成后将具备游览接待、放映展示、会务办公等多种功能。

安阳县还将修筑一条从107国道经安丰乡政府至曹操高陵的快速通道,该通道全长9.66公里,设计路基宽15米,路面宽13.5米,总投资6100万元。安阳县正积极尝试市场化运作,建立资金筹措平台,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曹操高陵保护、利用工作。

同时,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由于被盗、破坏情况十分严重,揭开曹操高陵的诸多谜团还需要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出土文物的认真研究、梳理。

2015年12月20日,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高陵展示厅门前广场地面塌陷损毁、成了村民停车场。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陕西工具箱
西安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