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教兴福寺塔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宋)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梅李镇东街

历史沿革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崇教兴福寺塔基,在县治东,稍北二百步。

咸淳间(1265—1274年),僧法渊撤遗构重建崇教兴福寺塔,高九级。

明洪武八年(1375年),崇教兴福寺塔寺僧净慧重修,历八年告竣。

乾隆十一年(1746年),灯火焚毁崇教兴福寺塔木构,第二年督粮道程光矩倡众重建。

咸丰十年(1860年),崇教兴福寺塔毁于战火而塔独存。

光绪三十年(1904年),崇教兴福寺塔重建。

民国年间(1912-1949年),崇教兴福寺塔佛寺遗迹荡然无存。

抗战初期,崇教兴福寺塔体受损。

1963-1964年,崇教兴福寺塔实施一、二期抢修工程,解决塔刹纠偏、各层屋面、墙体、栏杆修复、安装避雷针。

1977年,以崇教兴福寺塔为中心辟建方塔公园。

1998-1999年,崇教兴福寺塔实施大修,解除塔各层角梁、斗拱、平座、栏杆下沉、移位,塔壁砖墙裂缝等险情。

建筑特点

结构

崇教兴福寺塔为九级四面木檐楼阁式砖塔,盔形顶,总高67.58米。塔逐层收分,立面轮廊呈抛物线状,清秀挺拔。塔面阔三间,在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式,其余均作壶形。塔壁最厚处达2米,平座深0.9~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底层设副阶回廊,四面辟券门,门两侧隐出直棂窗,转角为半圆倚柱,斗拱承挑出檐。二层以上有腰檐和平座,另有擎檐柱支撑檐下。翼角起翘,上挂铜铃。塔室底层作八角形,与二层之间有暗层,二层以上呈方形,每层有扶梯可登临顶层,塔室四面墙壁砌砖柱、阑额、斗拱。七层起有塔刹柱,贯通三层,上承塔刹,以圆形硬木三接而成,径最粗达0.6米,总长32.5米,下边有东西向大柁梁二根承托,并于八、九层之中另设二梁作十字形状架于壁间,夹住塔心柱,藉以套托铁制刹件。塔刹由铁制覆钵、七重相轮、宝瓶、宝盖、宝珠、承露盘等构件组成。

特点

崇教兴福寺塔角舒展如翼,塔顶盔形,立面轮廓呈抛物线状,造型优雅,线条柔秀。崇教兴福寺塔因风水理论而建,属中国早期风水塔之列,木构件及塔身型制仍保留宋代的建筑风格与营造特征。崇教兴福寺塔虽如老角梁与仔角梁虽已是嫩戗发戗的做法,但起翘角度较为平缓,其夹角约141度,较《营造法源》所载之130度为缓,其起翘值介于《营造法式》与《营造法源》所代表的宋代建筑与清代建筑之间。

文物遗存

古井

南宋古井与方塔同龄,井深5.7米,井台为整块青石,井口深凹的绳痕见证了历史。系当时塔边寺庙里僧侣日用供水源。

古银杏

八百七十余年树龄的银杏树高达25米,胸径2米多,树龄在常熟境内同树种中名列第三,每年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醉尉指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擅长草书,人称“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唐时三绝”。张旭曾任常熟县尉,又嗜酒,其旧址故称“醉尉街”。为纪念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与“醉尉街”一墙之隔的方塔园建造醉蔚亭,并凿“醉尉池”励志后人。

研究价值

崇教兴福寺塔对揭示江南地区古代建筑之角梁构造的演变发展,即从起翘平缓逐步发展为起翘高耸这样一个过程,提供了过渡时期的实例。

崇教兴福寺塔在于其底层外壁建有木构平座。在纠偏工程实施时的清理勘查基础工作中,发现了被石板与土掩埋着的结构遗存,这种做法在国内现存古塔中极其罕见。这个发现不仅丰富了国内现存古塔型制的种类,而且对宋《营造法式》中关于“平座造”结构型制的研究提供了实例。

保护措施

1995年4月,崇教兴福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崇教兴福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南宋有僧文用提出“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县令李之善其说,逐令建塔。历经元、明、清几经重修。清咸丰间,寺毁而塔幸存。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江苏工具箱
苏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