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

文昌阁
别名
文昌阁
外文名
wen chang pavilion
建筑面积
216㎡
门票参考
免费
建议参观时间
1~2小时
时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开放时间
全天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汶河南路71号

基本介绍

扬州文昌阁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也称文昌楼,是古代扬州府学的一处建筑。有一种说法认为,文昌阁的正名为文汇阁;也有人认为其正名为魁星楼。究竟哪一个正确,有待考证。

古代府学有多种含义,这里专指府级行政区划的官办教育机构,比县学(县级行政区划的官办教育机构)高一级。

古代官办教育机构的体制是学校与祭祀机构一体,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机构结合在一起。祭祀孔子的机构通常称作孔庙、文庙、夫子庙、先师庙和先圣庙等。在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和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

因此,官办教育机构也叫做文庙或孔庙,有时也称作庙学,或者学庙,将官办教育机构称为文庙的情况更为普遍。

但是,曲阜孔庙、北京孔庙、曲阜孔府家庙和衢州孔府家庙等四座孔庙是祭祀孔子的专门机构,具有国家专门祭祀机构性质。

中国其他孔庙或文庙的性质都是学庙,重在“学”字,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的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扬州府学就是古代扬州府的学庙。

扬州府学横跨汶河,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建筑群。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于学庙中兴建文昌阁,建造在跨越汶河的文津桥上,取名“文昌”,有昌明儒学之意。

斯阁后遭火焚毁,火后次年,江都知事张宁复建,即为今日所见之文昌阁,但焚毁及复建之年不详,有待考证。张宁复建之文昌阁悬“邗上文枢”匾额,因扬州的历史渊源来自邗国和邗城。

邗国为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也作干国,为吴王夫差所灭,成为吴邑,其地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

公元前486年,吴国筑邗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

今日扬州市已不见汶河,抑或还有踪迹可寻,待考。现扬州的汶河北路和汶河南路所在,即是汶河的河道。河名汶河,亦有缘由。

唐代时,这条河穿城横贯而过,连接南北两个水关,是城区漕运的主通道,坊间称官河。“扬州郭里暮潮生”,江潮之水能够经城内官河进入扬州城内。南宋时,这条十里官河逐渐狭窄起来,终演变为城内的一条小河。到明朝,官河恢复了生机,河两岸建有扬州府学、甘泉县学和江都县学,故被定名为“汶河”,取“文”之谐音而寓意焉。

明代以后,汶河附近就是宋朝以来形成的扬州古城,是鱼骨式的周正街道。1900多米的汶河上,自南而北,建有星桥、太平桥、通泗桥、文津桥(文昌阁就建造在文津桥上)和开明桥等,周边还有四柏亭、太守府和巡盐御史衙门等等。

据《扬州城老街巷》记载:1916年,由于拆除新旧城间的城墙,大量砖块泥土进入汶河,河道逐渐淤塞。1952年至1959年,扬州清理整顿市容,全线填平汶河,建起了汶河北路和汶河南路,汶河自此消失,汶河路成为扬州市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街道。

文津桥被埋于地下,文昌阁则立于地面。旧日扬州文庙的庞大建筑群,因战乱兵燹以及历史沧桑,已陆续圮毁,仅余文昌阁存世(有一种说法,称扬州文庙在1958年被拆除,待考)。因此,文昌阁被列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扬州文昌阁矗立于将汶河路文昌路交叉处,道路中央,高24.25米,位于市中心,为扬州市建筑。文昌阁的高度,当是阁的宝瓶顶高处的度量。

现存文昌阁为三级砖木结构,攒尖顶楼阁式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有些相似。上部是寰宇穹顶结构,为楼阁式的文庙建筑中罕见。

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攒尖后以宝瓶收顶,顶部为椭球。文昌阁底层为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

推测来说,原来文昌阁底层应该没有墙垣,因为它是建在桥上的。阁的第二三两层为圆锥台形,环周皆窗。

可以想象,若登楼岑目眺望,则四面街景尽收眼底。当节庆之夜,阁上彩灯齐放时,利用射灯和其它光源,文昌阁定辉耀街衢,实为佳景。

目前,修缮一新的文昌阁四周布满鲜花,留出小径,方便市民及游客合影留念。

热门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