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万佛塔景区

别名
蒙城万佛塔,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宋)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阜蚌路

简介

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因为此处宋代有兴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称“蒙城砖塔”。万佛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整座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8米,因塔体内外镶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

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是中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从1977年开始,文物部门对万佛塔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塔基,弥合裂缝,补镶损坏严重的佛像砖,塔尖增设了避雷针,恢复了宝塔原貌。1981年,万佛塔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构造

结构

万佛塔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地宫四壁遍镶石雕,内存北魏时期石碑一块。万佛塔塔共13层,高38.6米,底周24.3米,每层有8门,4真和4假,1至7层以下门窗立位相同,8层以上逐层转换,上下错置,每层飞檐下装饰有各种花纹的图案,塔顶装有铁制铃,每角飞檐悬铃。塔刹为铁制塔刹,装有复钵一个,相轮五重,宝盖、宝瓶各一。塔身为水磨青砖砌造,内体外镶嵌有赭、黄、绿三色琉璃砖1300余块,每块砖雕有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迦叶、右为阿难,也有很少几块只刻有一个佛象,总计6000余尊。

特点

万佛塔有4个特点:第一,平面八角,第一层塔身特高,下半部为实心体,上半部皆为梯形,正门开在塔北面的上半部。第二,塔为楼阁式,2、3、4层平座,用仰莲瓣承托,替代斗拱,既美观,又简练。第三,塔的内部结构颇多变化,采用穿心式、回廊式、壁内折上式、实心式等混合方式。第四,塔的内壁、外壁遍贴佛像砖,这是宋塔贴佛像最多的范例。万佛塔不设台基和基底,第一层倚柱为瓜楞式,第二、三层倚柱有柱头卷杀,门洞门头均采用圭角形,斗拱采用每朵出双抄花拱;塔窗花纹采用菱形、球纹立格、斜格及龟背纹等。

文物遗存

石雕

万佛塔地宫四壁遍镶石雕,内存北魏时期石碑一块。塔身为水磨青砖砌造,塔体内体外镶嵌有赭、黄、绿三色琉璃砖1300余块,每块砖雕有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迦叶、右为阿难,也有很少几块只刻有一个佛象,总计6000余尊,这些佛像有宋代遗物,也有后世添配的。第四层塔心俗称“小庙”,供奉关羽、关平、周仓三尊神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毁。

碑刻

万佛塔塔内保存有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建十年时间。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万佛塔采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保存亦较完整,结构富于变化,为中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从历史价值看,作为历史演化的物证,万佛塔年代久远,工艺精巧,又经历代修缮,内存碑文、壁画等多种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北宋以来涡河流域社会发展思潮观念的演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艺术价值

万佛塔造型雄奇、挺拔俊美,是北宋时期高超建筑工艺水平和社会审美观念的直观反映。作为现在的为数不多的八角楼阁式砖塔,万佛塔体量协调,结构严谨,块面持重,浑然一体,历经千年而巍然矗立,具有高度的牢固性。同时,建筑材料涉及砖石、木材、陶釉、铸铁等,建筑工艺有砌、镶、雕、烧、铸、刻等,点线面结构既紧密,又富于变化,是当时建筑水平综合体现。此外,万佛塔琉檐飞动、风铃叮当、书画美妙、佛像生动、教义精深,具有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

科学价值

万佛塔涉及社会学、物理学、建筑学、美学、考古学等各个方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综合科研价值。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安徽工具箱
亳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