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祥博物馆

中文名
重庆大圆祥博物馆
官网
点击查看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09:00~17:00
博物馆等级
国家三级(非国有)
所在地/隶属
重庆市璧山区健龙镇龙江新石村5社

基本介绍

重庆大圆祥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4月,于2014年正式入驻璧山区一处工业遗址天福碗厂。大圆祥博物馆八大展厅分门别类展陈着巴蜀古建筑木雕、石雕藏品。馆藏数达十余万件,总收藏量足以恢复数百栋巴蜀古宅大院,是中国目前古建收藏规模大,藏品较为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也被称为“重庆祖屋”博物馆。

2018年,入选成为“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璧山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红色文化主题展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是党建主题教育基地。大圆祥博物馆取自佛经里面讲的大度、圆融、祥和。其所在地为璧山一处工业遗址——天福碗厂。 天福碗厂(1854-2020),有166余年的历史,是璧山较具代表性的工业遗址。天福碗厂占地五十余亩,其厂区厂貌至今保存完好,历史遗存丰富。2000年后天福碗厂,几经租赁及转手购买,于2013年由大圆祥公司买下,用于重庆大圆祥博物馆收藏的仓储、展陈。

展厅展馆

门窗匾馆

该馆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主要馆藏为宋代石雕“三世佛”;明清时期的门神门、木雕门、窗、匾额等和解放后悬挂于成都天府广场的八幅伟人油画像。

寻根堂(祖宗牌位馆)

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主要馆藏为清代神龛、神位、祖宗牌位,桌子等。

精品馆

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主要馆藏为明清时期的门、窗、撑拱、门楣、吞口,砚台等。

佛道造像艺术馆

建筑面积约950平方米,主要馆藏为明清时期的木雕、石雕、泥塑佛、道造像、庙画及气势恢宏的“千手观音”坛城。

木雕家具馆

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要馆藏为清代家具,包括床、衣帽架、屏风、茶架等家具。

家训字板馆

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主要馆藏为清代、民国时期的治家格言,诗词佳句等木雕字板。

历史沿革

(1854—今)

1854咸丰四年(1854年)曾成之在石龙场古石桥办天福碗厂。随后来凤、丁家又办起碗厂多处。较大的有光绪元年王志清等在王家沟办的新民碗厂及肖家嘴同心碗厂。各碗厂年产土碗一万只以上。(图1-1天福碗厂废墟里挖出的清代碗底)

宣统年间

新民碗厂聘请江西瓷工黄道尹后,改土粗碗为红花碗,时销江津县,远售陕、甘、宁、青海等省。璧山碗的声誉与日俱增。

民国初年

璧山土碗业已有十四、五家,碗车200多架,工人700人。1934年,巴县人王绍洲等在广普办水口山碗厂。

1940

因日机轰炸,土陶家器多被损坏,重庆、巴县属壁山县销区,常供不应求,使土陶业继续发展。解放初期

璧山县土陶有18户,主要集中于来凤、八塘。1953年产日用陶瓷375万件。其中土碗307万件,产值3. 2万元。产量比解放前上升2.8倍,远销外地。1954年曾由四川省供销社包销。

1956

1956年2月天福、新民两碗厂和大同锅铧厂合营,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合营璧山县天福陶瓷厂”。3月,水口山、同心等厂合营,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合营璧山县水口山陶瓷厂”。这年的陶瓷生产仍以土碗为主,产量408万件。

1957

1957年瓷器业兴起。天福瓷厂工人张南轩改革土碗工艺,造“天字碗”盛销一时。接着改柴窑为煤窑(倒焰窑),细瓷试制成功,开始生产日用瓷器,为县内陶瓷业骨干企业。

1964

璧山水口山陶瓷厂撤销并入天福陶瓷厂。

1978

天福陶瓷厂实行TQC(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产品“自检、互检、专业检”及废品调换制度,半成品合格率由63%上升到86. 5%,扭亏为盈万余元。

1983

天福陶瓷厂研制成功釉面砖,1984年批量生产,产量23973平方米,利润40万元,企业摆脱了连年亏损。

1985

“四川省地方合营璧山县天福陶瓷厂”更名为“重庆市璧山瓷厂”,职工224人,占地面积27405平方米,建筑面积8906平方米,固定资产102. 9万元,产值138. 8万元,利税48万元,产量日用陶瓷754万件,釉面砖93592平方米,碗108.15万件。

1993

璧山瓷厂与香港罗保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经营“重庆罗保墙地砖有限公司”。

1994

璧山瓷厂进行股份制改组。

1999

重庆市璧山方正瓷砖厂租赁璧山瓷厂进行生产。

2000

璧山瓷厂正式停产。

2013—今

2013年2月2日大圆祥公司买下璧山瓷厂,用于重庆大圆祥博物馆仓储、展陈。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重庆工具箱
璧山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