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寺塔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唐)
所在地/隶属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沙子洞村

简介

幽居寺塔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沙子洞村北侧,坐北面南,背依翠峰,面临清流,景色秀丽,清静幽雅,因此得名。该寺碑文表明,是北齐使节散骑常待都督、定州诸军事抚军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睿为其亡父、母、伯、兄、妾及自身功德于天保七年(748年)修建。幽居寺塔平面呈正方形,建于方形石基上,一共有7级,高约20余米。第一层正南面有拱形门,可以从拱形门进入方塔内。第二层以上,面阔和高度逐渐递减,各层共有汉白玉小石佛像17尊,并随着塔层逐层缩小,雕刻精细,是北齐石刻珍品。塔顶用仰莲花托着塔刹,可谓独具匠心。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进行维修,保持了唐代古塔简洁秀丽的风貌。

设计结构

幽居寺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它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谓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塔原坐落在江南名刹秀峰附近,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门高2.1米,阔0.72米,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均刻有“阿弥陀佛”四字。幽居寺塔塔门两侧镌有楹联一副,上联是“造塔功德愿众生”,下联为“发菩提心同成佛道”。塔室似圆形井壁,上小下宽。底部直径2.14米,顶部直径1.65米,壁高3.75米,下部设有0.74米高的须弥座。须弥座正中束腰处有修塔题记:“澄觉精舍记”字样,为考证建造年代提供了线索,左侧刻有“吴门石匠吴德谦昆仲造”,右侧刻“院道者志园同共斡缘”,上枭部饰有“惹草如意头饰”。须弥座上环筑十层武康石块,并刻满一排排浮雕小佛像。佛像高4.5厘米,宽3.5厘米,仅鸡蛋大小,一个个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结跏趺坐在莲座上。这些小佛像每排平均有180尊,共60排,计10800尊,“幽居寺塔”名称由此而来。正对塔门有一尊高约30厘米,宽20厘米的佛像,它虽不算在,但在这里却是群龙之首,此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以示万佛端坐恭听佛祖在讲经说法。塔刹是一个石雕葫芦状花瓶,宝珠结顶,下设覆莲、相轮和四角起翘的佛龛,佛龛四周的壸门各镌刻一尊坐佛,安放在由八层宽窄不等的石块所组成的刹台上。据说,元代大书法家、湖州刺史赵孟頫见了这塔后赞不绝口,欣然挥笔题写“幽居寺塔”。

历史价值

幽居寺塔是北齐时期的重要塔之一。幽居寺由北齐官寺定国寺僧标禅师与北齐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 叡,同舍异珍,建斯灵宇。先由僧标草创寺宇,继有高叡扩建创新,增筑灵塔。寺以塔为中心,是中轴在线的主体建筑,且保存至今。塔平面为方形,创建于北齐,重修于唐代。塔身建于简朴的方形台座上,每边长五.二三米,密檐七层,高约二十三米。第一层较高,南面辟半圆形石拱门。门框由整条石材雕琢而成,边框及门楣上满布线刻莲花化生童子、云龙、金翅鸟及忍冬纹饰;周饰波斯联纹。整幅图案的云龙纹雕刻,云气飞动,龙神矫矢,展示了高超的北齐艺术风格。塔身自第二层以上每层的高度依次递减,外部轮廓也逐渐内缩,使塔体外形呈方锥形,显得优雅简朴,挺拔稳固,是北朝砖塔的典型遗存。

旅游价值

幽居寺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对灵寿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这里学修佛法或旅游观光者川流不息,已经接待了亚洲、美洲、欧洲诸多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学法者不计其数,旅游观光者更是不计其数。幽居寺塔,这里山清水秀,胜迹如林。唐宋诗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调元等皆留恋此地,为后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处处显出迷人神韵;幽居寺塔依山傍水:脚下,婉蜒绵长的凯江水滔滔不绝地绕寺奔腾而去;背后,巍峨的山顶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级宋代古塔直插云霄。沿着186级两米宽的石梯登上山顶,富饶辽阔的田野和繁华美丽的中江城尽收眼底,更兼山上凉风习习,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山门,寺内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条宽18米,长400米的仿古大街直达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条腾飞的金色巨龙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两头威猛的金色麒麟保护着巨大的金色法轮。法轮上方是斗大的“南无阿弥陀佛”八个红色大字;法轮下方是释海空上师篆写的“如意轮金刚法祖庭”;法轮的左右各有两个大字, 一边是“显密”,一边是“圆通”,标志着该寺是一个显密兼修的道场。照壁背面,中央有个特大的“福”字,到这里的男女老少,总忘不了闭着眼去触摸“福”字,都希望从此五福临门。幽居寺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个花坛、八棵青翠欲滴的塔松和两排茂盛的箭竹整齐划一地分列在两边,且配有两头两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狮子,给人以特别庄重,特别清静之感。登上十二级台阶,两边石栏杆上的十二生肖活灵活现。孩子门喜欢小狮子口中的活宝,争相玩弄,竟将其模得光滑溜圆。天王殿前的巧妙布局已令人叹为观止,天王殿内的佛像更让你心潮澎湃。开怀大笑的弥勒佛,使你倍感亲切;威武的韦驮菩萨会让你肃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余,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宝剑,有的擒地龙,有的抓银鼠,一个个都脚踏妖魔鬼怪。此处佛像,无论比例、造型、无论色彩、神态,可谓巧夺天工,无可挑剔,你看后定会赞不绝口。

文献记载

据《灵寿县志》记载:北齐赵郡王高叡,历选太行胜概,得朱山之阳,建祁林寺(即幽居寺)。置僧舍二百间,择行僧二千余众居之。齐亡,寺亦荒废。继盛于元大德间。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变迁,寺院早已废圮,但却较完整地保留了七级方砖塔一座及一部分附属文物,包括古碑四通(北齐碑二、元碑二)、以释迦、阿閦、无量寿等三佛(高叡为亡父、母、兄、妻及自身造)为主的汉白玉石佛像二十一尊和石经幢一座。这些现存佛教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高叡为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弟赵郡王高琛之子,《北齐书》及《北史》皆有传。据其本传记载,高叡(公元五三六——五七O年),小名须拔,三岁父高琛死,为高欢钟爱,养于宫中,恩同诸子。十岁丧母,母为魏女侍中、华阳郡长公主元氏。东魏兴和(公元五三九——五四二年)中,袭爵南赵郡公。文宣帝高洋即位,叡进封爵为赵郡王,邑一千二百户。天保七年(公元五五六年),以「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定州诸军事、抚军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的身分,造汉白玉石三佛像。八年(公元五五七年)被召赴邺。后受任防卫长城内外。皇建元年(公元五六0年),孝昭帝高演临终,高叡受托顾命奉迎世祖于邺,以功拜尚书令。世祖死,高叡与冯翊王润、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遥等人,参奏当朝权臣、鲜卑人和士开,被太后杀于雀离佛院,时年三十六岁,死无赠谥。高叡崇佛,从其所造寺、像可见一斑。传载数母逝,他居丧尽礼,「持佛像长斋(斋戒禁食),至于骨立(形容消瘦,如皮包骨),杖而后起(需拄杖方可立起)。该碑立于幽居寺塔外东南角,高近二米,宽一米,三十八行,每行六十四字,凡三千余字。碑额题〈大齐赵郡王之碑〉十字,正书「天保八年(公元五五七年)二月十五日立」。碑文详述定国寺禅师僧檦创始该寺,赵郡王任定州刺史时拓而新之,更建灵塔的史实。对当地的地貌、形胜、传说和佛教信仰,该地与北齐帝室的关系等,都有所记载。碑文用典驯雅工仗,行文繁丽多致,可资提供不少讯息。据〈赵郡王高叡修寺碑〉:又复运蓝田之玉,采荆山之珍,镂弹 变化,图穷相好,可知该寺造像无论是选料还是雕镂,都极精工。这从现存遗物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其中,〈赵郡王修寺碑〉碑额上部凿佛龛,内浮雕释迦坐像一尊,碑阴上部佛龛浮雕释迦、多宝佛并坐像。碑首凿佛龛,是北朝寺庙碑的通例。寺内现 存汉白玉造像,共计二十一尊,其中十八尊藏于塔内底层,三尊立于塔外。从造像纪年刻铭看,塔由三尊大型造像为高叡天保七年雕造,塔外大型造像为赵郡王国常侍房绍兴于天保十年雕造。这批造像均为北齐雕刻艺术的传世之作。塔内三尊大像,为幽居寺塔供养的主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阿閦佛,左为无量寿佛。三尊造像大小相近,高者一。四五米,低者一.三米,艺术作风统一,均为北齐造像杰作。头雕低平磨光肉髻,面相丰满,双目微启,神态安详。身着偏袒右肩袈裟,双手作说法印或施无畏、与愿印,手腕戴镯,两腿结跏趺坐。这三尊主佛出自高氏之手,弥足珍贵。该寺元代圣旨碑,还称为「三尊佛祁林院」,三尊佛成为寺院的代称,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塔内其它小型造像,现均崁于底层三面墙壁上。多为坐佛像,菩萨像仅一尊。高度在二十——四十八厘米之间。其造型多与三尊大佛相近,一尊为善跏趺坐佛,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两侧夹侍二弟子。菩萨作右舒相坐式,坐于细长束腰圆座上,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这些造像,大多雕刻技艺水平很高,造型特点显著,可谓北齐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河北工具箱
石家庄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