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福寿之庙

门票参考
60元
开放时间
8:00~17:30
适宜季节
全年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一批(清朝)
所在地/隶属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桥西

基本介绍

须弥福寿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92万平方米,以藏式建筑为主,建筑手法与平面布局明显带有汉式寺院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

须弥福寿之庙其布局的最大特色是主体建筑的大红台并未如普陀宗乘庙的因势利导随山自由布局,而是居于全寺正中位置,所以通过山门、碑亭、琉璃牌坊之后,直接逼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红台。大红台之后是呈口字形平面的金贺堂及万法宗源殿,最后在陡起的山巅树起八角形的七层黄绿琉璃宝塔为全寺划下完美句点。大红台内的妙高庄严殿楼高三层,重檐攒尖金顶整个浮于台面,匕檐每脊各置仰望及俯视之金色双龙,龙身藉四爪有力地攀附于殿脊,撑起弯曲有劲的身躯,造型勇猛为他处罕见,也更凸显了大红台的华丽庄严气势。殿宇为正方形平面,宽七开间,室内格局如回字形,中央一至三楼挑高成空筒状,三层各置佛尊,周围为回廊,外观封闭,内庭开敞。

景点景观

山门

山门辟有3个拱门,上面建有门楼,悬挂乾隆帝御题“须弥福寿”匾额。

碑亭

碑亭位于山门正北。碑亭四面有拱门,内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碑亭以北,地势逐渐高起,有不规则的石级三处。

琉璃牌楼

琉璃牌楼为汉式三间、四柱、七楼的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刻的乾隆御题匾额“总持佛境”高挂琉璃牌坊上,它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

大红台

大红台位于琉璃牌坊北面。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顶部平坦,平铺有方砖;四角各有一座庑殿顶小殿,顶覆琉璃瓦;脊上有吻兽,北面两殿是鹿,南面两殿是孔雀。各小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内供奉金刚佛像。大红台的内部四周为裙楼,上下共有三层。从第一层南大门可进裙楼。裙楼是木结构建筑,内部分隔为400多间。第一层东有四大天王坐像、十八罗汉像、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那若巴、回洛巴等说法像。第二层东南角有八角形三层转塔,塔上雕有龙凤呈祥图案。第三层东有7座金漆雕刻的坛城,每座坛城中央与四门各有佛像一尊。

妙高庄严殿

妙高庄严殿位于大红台裙楼围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层,面阔七间,是六世班禅讲经之所。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顶,覆铜制鎏金鱼鳞瓦,四条屋脊各饰一上一下铜质鎏金行龙两条,共八条龙,每条重约1吨。据说殿顶共用赤金1.15万多两。第一层殿内正中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塑像,稍北供奉释迦牟尼像,东侧是六世班禅讲经时用的宝座。第二层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以及十八罗汉像。第三层是乾隆帝祈求长寿的转塔。

万花仲院

万花仲院位于妙高庄严殿后面,由金贺堂与万法宗源殿组成,是一个藏式院落。院落平面呈凸字形,外观是白台。

万法宗源殿位于庭院北面,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又向南突出二间之深,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都是平顶结构。

琉璃万寿塔

琉璃万寿塔位于中轴线最北端,须弥福寿之庙的最高点。塔下为方形基坛的须弥座台基。塔身八角形。底部周围有木廊,廊顶上覆盖黄琉璃瓦。廊内为八角形塔心柱,柱外立有石壁,用石拱和塔心柱相连。石壁四面开拱门,门上和门侧都雕有佛像。塔廊之上有石制八角形平座,平座周围有石栏杆,下挂滴珠板,正中须弥座上是七层的塔身。塔身为实心,腰檐做成单檐,檐下为仿木制砖石斗拱,用绿琉璃砖砌成各层塔面,塔面每层各辟八个佛龛(每面一个),佛龛内有无量寿佛像。塔顶为八角攒尖琉璃宝顶。

吉祥法喜殿

吉祥法喜殿位于大红台的西北方向。此殿为方形殿宇,分上下两层,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镏金龟鳞铜瓦。上层额曰“吉祥法喜”,原为佛堂,下层额曰“芬陀普涌”,是六世班禅的居所。

实用信息

开放时间

[4月1日-4月30日]8:00-17:30

[5月1日-10月9日]8:00-18:00

[10月10日-次年3月31日]8:30-17:00

票价

与普陀宗乘之庙合票:旺季60元,淡季30元

交通

承德市火车站乘15路公交车到避暑山庄站换乘118路公交车须弥福寿之庙站下车

推荐路线

山门入口——碑亭——琉璃牌坊——大红台—— 一楼南殿——妙高庄严殿—— 一楼北殿——吉祥法喜——琉璃万寿塔——万法宗源·金贺堂——行宫出口

历史沿革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考虑到热河(今承德)、北京比西藏炎热,为六世班禅避暑计,乾隆帝下旨在热河建须弥福寿之庙;在北京香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建宗镜大昭之庙,作为班禅夏季驻锡地,将北京西黄寺作为班禅冬季驻锡地。须弥福寿之庙与宗镜大昭之庙有所不同,须弥福寿之庙的白台在后、红台在前,布局和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类似。宗镜大昭之庙的布局则是白台在前、红台在后。

六世班禅到达热河后,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为他举办了欢迎仪式,并亲到须弥福寿之庙探望六世班禅。六世班禅向乾隆帝进献礼品40件以及途中日记一册,日记中记载六世班禅在途中每到一站必祈皇帝万寿。乾隆帝将自己身披袈裟的画像赠给六世班禅,并且在须弥福寿之庙中的妙高庄严殿举办法会,请六世班禅讲经,章嘉国师翻译。

荣誉及其他

所获荣誉

1961年3月4日,须弥福寿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包括须弥福寿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文物价值

须弥福寿之庙不仅富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特色而且对于加强清王朝与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

须弥福寿之庙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艺术传统,由于经营的年代、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造园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在清代兴建的园林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名园,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的一个杰出的典范。

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修建的来京居住、学习、讲经的场所,在建筑形式上既不同于西藏的扎什伦布寺,也和汉族建筑有着区别,为研究清代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提供了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须弥福寿之庙中各个建筑单体、匾额、楹联、碑刻佛像等都有着与其他寺庙不近相同的艺术价值,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实物珍贵资料。

历史文化

六世班禅维护国家统一

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须弥福寿之庙,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曾历经忧患的西藏高原,在清政府平息了策旺阿喇布坦的叛乱后,又对西藏地方实行了废除藏王,设噶夏,规定四个噶伦的职权等政治改革,相应地限制了一部分农奴主的势力,使得班禅、达赖执掌了实权。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保持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清政府与西藏的关系也不断密切。当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狡诈的手段进入日喀则,要求和西藏订立商约时,六世班禅站在维护民族统一的立场上,态度鲜明地表示:“西藏是属中国大皇帝管辖,须(听)命中国皇帝”,以未经清朝皇帝批准而予以拒绝。可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野心不死,多次派侵略分子进藏采取阴谋手段,制造班禅和达赖之间的矛盾,离间西藏地方和清中央政府的关系,以达到侵略分裂西藏目的。西藏政教首领认识到要抵抗侵略就要紧紧依靠清中央政府。因此,六世班禅在得到乾隆举行七旬庆典的消息后,通过章嘉国师,主动要求朝觐。乾隆皇帝闻此消息,欣然允许。并对此事极为重视。为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做了大量的周密准备。参照顺治皇帝在北京德胜门外修建西黄寺的先例,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承德修建了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居住,故又称“班禅行宫”。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陕西工具箱
西安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