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府署

旅游景区级别
4A
所在地/隶属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红牌楼街

历史沿革

自北宋置府以来,河间府、县并存计804年的历史。所以城内既设府衙,又设县衙。直至辛亥革命废府存县。1936年,国民党政府又一度在此建立专员公署,专署县衙均设在原府衙内(现在二中所在地)。

建筑布局

旧府衙座北朝南,衙前设高大照壁(影壁),照壁两侧建有辕门,辕门外有直通河间东西大街的甬路,临街有高大木牌坊,坊上雕刻有“燕赵雄风”四个大字。(传说是直隶总督方观承所书)大门两侧有石狮一对,大门附近有口水井。门口两侧墙壁上(辛亥革命后)左边书“天下为公”,右边书“选贤与能”。大门内有门房(传达室),迎面有方杆旗斗两个,东西两侧有房舍,为隶卒居住,往里为仪门,东西分列吏舍,是掾吏办公的地方。门东有申明亭,门西有旌善亭。仪门内为广庭甬道,两旁古柏参天,交相掩映,郁郁葱葱。西侧悬有大铜钟一个,镌有铭文,内含白金千两,声闻四十里,此钟后被侵华日军掠走。

沿甬道北上,原有石台阶五级,上面建有殿堂,名曰大堂,原为府官审理案件之所,凡大堂审理的一般民事案件,允许民众旁听,借以显露“清官大老爷”的明断。大堂正中悬有匾额,上书:“宝(保)釐堂”三个苍劲大字,据传是明朝严嵩所书。大堂两侧有厢房,为府官休息更衣之所。大堂前面立有戒石亭,碑石铭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与厅内府官之坐相对。大堂后面为穿堂,过了穿堂是二堂,一些机密案件在此审理,不准民众旁听。二堂后便是内宅,为知府(旧称太守)眷属居住的地方。内宅东西各建有厢房是知府处理公文和接待宾客的地方。西跨院为神祠和同知署。东跨院为土地祠与经历署。

府衙门前之大影壁。高约七米,宽十米。辛亥革命后,影壁南面绘有孙中山先生像。影壁北面书写《礼记》上的“大同篇”一段,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为大同。”这个影壁一直到建国后还岿然矗立于此,在1963年修建街道时,因其影响交通才被它拆除。

府衙向南,是府门口街,原来是一条繁华整洁的街道,街两旁饭店商肆林立,街南口建有木牌坊一座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是一座纯木制结构的建筑,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颇为壮观。当中主门,两侧耳门,可以南来北往,十分畅通。东西耳门上方各写“城真”、“正平”四字。正门上方写“燕赵雄风”四个大字,下面写着专员黄维诚题,实际这四个是城内王伯龙(举人)老先生书写的。建国以后,由河间师范教师白金华改写为“繁荣经济”四个大字,给这座古建筑赋予了时代意义。这个木牌坊也是在1963年因修街道而被拆。

规划改造

河间府衙复建工程是我市打造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的重点项目工程,同时也是我市三年大变样的建设工程之一。我市围绕“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这一目标,把建设“河间府衙”做为2010年十件大事之一。于2010年11月正式开工,目前府衙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道路及围墙的施工。河间府衙按原貌建设完成后,可恢复当时河间京南第一府宏伟气势,也可极大拉动河间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内容

河间古城风貌区项目总建筑面积212072平方米,核心区北至城垣中路、南至南大街、东至学府街、西至武垣北街,面积0.43平方公里。河间市通过对古城区重要节点的复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古城风貌区核心系统,将古城风貌核心区打造成为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

截至目前,河间府署、光明戏院、瀛州公园已完成。下一步建设内容包括:四座城门(东门阜春、西门瀛西、北门拱极、南门登瀛)、蒲萦台广场、府署周边开发区域、文庙复建区、资胜寺、光明戏院周边建设、文化局与原电影院改建、红牌楼街与瀛州路街道环境整治等。

历史沿革

河间府署始置于北宋大观二年,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宋朝李素之为河间府署兴建第一人。明弘治初年,知府谢文对府署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是自宋以后的唯一一次大动作。明正德辛未年,府衙毁于火灾,后张翊复建。之后各任知府相继对府衙进行了完善。进入清朝后,清政府沿袭旧制,仍在此城设府存县,府署仍在原位。但随着民国以后废府存县,重心他移,加之财力不济,年久失修,到日本侵略者占领河间时已成废墟。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河北工具箱
沧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