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人民广场

别名
人民广场
所在地/隶属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长征路6号

基本介绍

襄阳商业零售商圈主要集中在樊城区,人民广场商圈在我市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襄阳重要的地标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改造人民广场已成为历史的必然。2012年1月6日,樊城区与上海宛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襄阳市人民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建设框架协议书》,项目总投资11亿元。并融入襄阳汉水文化精髓。整个广场的绿化将体现生态、自然的风格,诸葛亮、孟浩然、米芾、刘秀、宋玉、卞和等襄阳历史人物的雕塑也将被安置在广场上。

建筑特色

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有很多的娱乐场所,不仅可以提供住宿,还能购物,这里是住宿,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有一条购物的街叫劳动街和地下商城。

参观信息

周边交通

位于市中心交通非常便利.

途径公交站点:

襄阳1路 [ 火车站 - 岘山 ]

襄阳9路[ 卧龙桥北- 襄阳东站]

襄阳4路 [ 米公祠 - 唐白河 ]

襄阳7路 [ 人民广场 - 郜营车站 ]

襄阳16路 [ 解放西路 - 钢铁厂 ]

襄阳19路 [ 襄阳五中 - 水上派出所 ]

襄阳22路 [ 沿江大道东站 - 襄阳五中 ]

襄阳27路 [ 解放桥(襄阳五医院) - 后贾洼(安迈电气) ]

襄阳511路 [ 火车站 - 万山西站 ]

襄阳540路 [ 长虹桥北 - 新日电动车 ]

建设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市政府经常组织群众集会,而樊城又没有一个像样的广场。因此,1951年修建解放桥时,市政府组织群众在樊城城墙外平整了一块一百多亩的荒地,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人民体育场、工人文化宫等设施。初期的人民广场比较简陋,仅在广场西面(现人民广场地下商场入口附近)垒了一座土台,当成集会时的主席台。

1952年,市政府在广场西侧建成了人民公园,人民广场被一分为二。1953年,市政府首次改造广场,不仅翻新了主席台,还在主席台后建了三间房子,作为会议准备、领导休息和放置物品的地方。1968年市政府第二次对广场进行改造。当时是‘文革’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主席台从人民广场西面移到了东面,同时还在广场四周修建了部分围墙围栏。1990年4月,经市政府同意兴建的广场人防工程竣工。1992年,市政府对广场进行第三次改造。这时候的人民广场在市民心中早已不只是政治集会的地方,而已经变成了市民晨练和节假日休闲的去处。因此,这次改造的规模宏大,建了楼房、喷泉、草坪、护栏等大量先进的配套设施。

活动及其他

历史回顾

襄阳市政府修建的第一座广场

人民广场是襄阳市政府修建的第一座广场,它的发展经历了由简陋到漂亮的过程,它的功能则经历了由政治活动中心到休闲娱乐场所的转变。现代广场是城市的“客厅”,一座城市中心广场的发展变化,可以反映出这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人民广场始建于1952年,地处樊城区最为繁华的地段。1978年以前,这里一直是政治集会的场所。1996年,襄阳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把人民广场定位为“城市客厅”“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1997年进行了一期改造,2000年启动了二期建设。

为集会需要而建的广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市政府经常组织群众集会,樊城没有一个像样的广场。因此,1951年修建解放桥时,襄阳市政府组织群众在樊城城墙外平整了一块一百多亩的荒地,先后建起了人民广场、人民体育场、工人文化宫。

1968年襄阳市政府第二次对广场进行改造。当时是“文革”时期,由于大型群众集会的需要,主席台从人民广场西侧移到了东侧,同时还在广场四周修建起了围墙、围栏。

改革开放前,人民广场是一个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地方。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公开处理犯罪嫌疑人、政治批斗……几乎每次都有上万人参加。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在人民广场举行五六次。

定位“城市客厅”

进入20世纪80年代,阶级斗争逐渐淡出市民生活,人民广场的定位逐渐变为“城市客厅”、“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1990年4月,经襄阳市政府同意兴建的人民广场人防工程竣工。1992年,市政府对广场进行第三次改造。这时候的人民广场在市民心中不再是集会的地方,已变成了襄阳市民晨练和休闲的去处,但正式明确这一定位还是在1996年。

这一年,襄阳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下决心彻底整治人民广场环境。次年4月1日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拆除门面房119间,拆除违章建筑近1万平方米,使广场总面积达到64200平方米,其中种植草坪25000平方米,铺装花岗岩9600平方米,铺装人行彩色地面砖6700平方米,安装了喷泉、花钟、广场休闲椅等设施,装备了照明系统及草坪喷灌系统,改建总投资1100余万元。这次改造还拆除了广场沿大庆西路一段的围墙,人们进出广场更加方便了。

1999年,人民公园借大规模改造之机,拆除了与人民广场间的围墙,也取消了收费制度。许多来公园玩的人会顺路到广场游玩,广场的人气因此又增加了不少。

2000年9月13日,经市领导讨论并通过了广场改建的规划方案,将其作为十二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工程概算投资1490.14万元。这次改造后,人民广场基本上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颁布《管理条例》

为确保“客厅”管理有章可循,市政府于1997年6月颁布了《襄樊市人民广场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市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就一个区域单独颁布的第一个文件。文件颁布不久,广场在香港回归前夜就接受了一次考验。

当夜,人民广场接纳了自建成以来最多的群众。数以万计的群众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人民广场,庆祝香港回归的百年盛事。与此同时,一个担心也浮现在人们心中:几万人将人民广场管理处24名管理员“淹没”了,“客厅”的美丽能保持多久?

但到第二天,人们的这个担心就没有了——广场设施完好无损,市民的文明举止使管理者对管好城市客厅信心大增。

三个中心重新定位

为了使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成为经济繁荣、交通畅通、环境美观、风貌独特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客厅”,2007年5月,襄阳市规划局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襄樊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编制工作。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于2008年7月25日启动,市规划局组织召开了《襄樊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专家评审会,来自南京、武汉、襄樊等地的专家组成了专家组,提出了专家组意见,该意见于2009年1月20日获得市政府批复。按照《襄樊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广场周边59.7公顷的区域纳入统一规划,并分为三个区域,分别定位为市民休闲中心、商业旅游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新建8处街头小游园,使绿地面积增加1.2公顷,同时配套完善了公厕、停车场、医疗点、文化景观长廊等设施,使之继续保持城市中心广场和商业文化中心的地位。

此次对人民广场的改造,拆除原有的过街天桥建设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通道,缓解地面交通路口和主要道路人车混行状况。改造后的人民广场,是一个以文化、艺术为生命和核心的场所、公众社会活动的中心,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成为襄阳城市真正的客厅和名片。此次对地下空间改造,挖出10.4万平方米的空间,分为地下两层,建成以服务区域居民为主的丰富商业业态,形成以购物、休闲、餐饮等主要目标的区域性商业中心。同时,还将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湖北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