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屿山宝莲禅寺

建议参观时间
1~4小时
时宜游玩季节
全年
开放时间
9:00~18:00
所在地/隶属
香港大屿山昂坪平原

基本介绍

宝莲寺始建于1924年,数十年来,刻苦经营,使今天寺宇建筑雄伟壮观,有宫殿式的大雄宝殿和庄严威武的天王大殿等。此寺提供留宿,以便游人赴凤凰山观看日出或作短暂清修。林丛小径,景色宜人。寺院有正殿,供奉三宝,还有观音殿及偏殿等静室40余处。

正殿朱门绿瓦,金碧辉煌,浓荫覆盖,古意盎然。禅寺牌坊正对的木鱼山顶,现已新铸一座青铜释迦牟尼像,高达26.4米,名叫天坛大佛(0199),该像由中国航天科技部设计和制作,加上大佛底座三层,总高度近34米,为当今青铜铸造大佛的世界之最。为保护好这尊大佛,在天坛大佛的内部采用了科学的技术设施、使佛像能够防雷击,抗台风,防止冷热效应,以及海风盐雾侵蚀,在设计和建造上集古老文化和现代艺术为一体,溶传统的工艺和尖端的科技为一炉。

禅寺牌坊正对的木鱼山顶上,有一座新建的世界较大的铜佛像,称为天坛大佛。该像由中国航天科技部设计和制作,总高度近34米,为一结合宗教艺术和尖端科技的结晶品。大佛底座三层,设有展览厅等,内有一口大钟,上雕佛像和经文等。该钟由电脑控制,每隔七分钟敲打一次,共108次,以供人“解除108种烦恼”。

建筑设计

从香港中环统一码头乘船西行,可到香港较大的离岛———大屿山。有“南天佛国”之称、被推为香港四大禅林之首的宝莲寺就坐落在这里。大屿山上的昂坪平原为群山环抱,冈峦起伏,景色极佳。19世纪末,大悦、顿修、悦明3位来自内地的禅师在此修行,他们先筑小石屋、后盖大茅篷,开单接众,俗称的“大茅篷”就是今天宝莲寺的前身。1913年,江苏镇江金山江天寺纪修和尚到此地任住持后,香火日盛;1924年,纪修和尚将寺院命名为宝莲寺,并陆续增建庙宇,1928年建成一座大殿。1930年,筏可法师任住持后再更建殿堂,筑山门牌坊,并自题宝莲寺匾额。经数十年刻苦经营,昔日的茶园茅舍终于发展为今天的巍峨建筑,每年主办多种法会,声誉日隆。 如今的宝莲寺,整体建筑雄伟壮丽,朱门绿瓦,金碧辉煌,浓荫覆盖,古意盎然。寺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冲天柱式石牌楼,牌楼正中匾额横刻“宝莲禅寺”4字,牌坊之后有一林荫甬道通向寺门。正殿供奉代表前生、今生及来世的三尊金佛,堂壁置五百罗汉像。

寺中尚有弥勒殿、韦驮殿、祖堂、清心堂、般若堂、如是堂、藏经阁、斋堂等。寺后花园舍利塔藏开山祖师纪修和尚真身,寺内有亭台楼阁和静室40余间,可供游客食斋留宿,或作短暂清修;寺院的素斋洁净可口,是访客必尝的美食。

宝莲寺访客络绎不绝,香火日旺一日,除了宝莲寺本身的吸引力外,还要归功于寺前的天坛大佛。宝莲寺左前方有一山峰,形似僧人敲击之木鱼,故名为“木鱼山”。全球大的户外青铜坐佛———天坛大佛就坐落在峰顶。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像,全部用铜铸成,佛身高26.4米,底座高7.55米,总高度接近34米,占地面积约6567平方米,重量高达250吨。因其基座仿北京天坛设计,故习称“天坛大佛”。大佛底座共有三层,设有展览厅,陈列各种佛教艺术品和壁画、书画等,内有一口大钟,上雕佛像和经文等。佛像气势宏伟、宝像庄严,面示微笑,莲眼低垂,眉如新月,螺发复顶,神韵非凡。天朗气清之时,在澳门亦可见,堪称香港新的标志性景观。

大佛的地基面积为2239平方米,内有三层,分别为功德堂、法界堂及纪念堂。功德堂内供奉了一尊以五百多年的楠木雕成的地藏王菩萨,手持锡杖,站於莲花座上。整座佛像,矗立於以微粒放射形式雕蚀出来的千页金莲上,壮来肃穆,形貌栩栩如生。该层不定远展示了四幅四斯里兰卡法师维巴那沙拿的绘书,描述释迦牟尼佛出生、成道、初转法轮和涅槃的事迹。第一层是法界堂,有一幅由白榄木制作的木刻版书的“华严说法图”。集合了世界艺术上原始用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用笔烫出线条,再以矿物质颜料上色,绘出海会云来诸菩萨聚众集听经说法,共160尊菩萨像,神态各异,经七年才完成。第三层是纪念堂,供奉佛陀真身舍利,该舍利於1992年由斯里兰卡迎请回港。这舍利据称是2500年前,释迦世尊涅槃后经三昧火焚化,遗留下八万四千多颗色彩缤纷的结晶体,是佛陀修行功德圆满所致。目前,世界上珍藏佛祖舍利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斯里兰卡。纪念堂中安放的两颗舍利大小仿如米粒,公开直径两米,重达六吨,钟的外壁有佛像、手印、经文等;象徵凡人一百零八成种烦恼消除。

围绕天坛大佛的六尊身形窈窕,作舞蹈姿态的铜像,名为六天母献供,供品是花、香、灯、涂、果、乐;代表六婆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行者修六波罗密,能於生死苦海中直登不生不灭涅槃彼岸。

建筑特色

天坛大佛—全球大的青铜座佛位于寺旁,巍峨坐于木鱼峰上,由宝莲禅寺于1970年筹建。佛像约重250公吨,高34米,坐于三层祭坛上,以青铜铸造,佛面淘金4斤馀。

寺内出入口处前建有一个“地坛”,正对着天坛大佛之下,以符合中国古代天南地北之说,具有回音壁之功能。

天坛大佛之下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前摆放了“回归宝鼎”,有向天坛大佛供奉之意,“回归宝鼎”就是为了纪念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特别铸造。鼎身有香港区徽紫荆花浮雕,上有云彩,下有海涛,寓意香港主权移交后如春回大地,欣欣向荣,故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题写“香岛春暖”四个大字。

寺内建有多个具中国传统特色之建筑,如重歇山顶式建筑的大雄宝殿、地坛旁边的白色牌坊和木鱼峰山腰的法华塔。

参观信息

交通

1、于中环6号码头乘搭往梅窝的渡轮,然后于梅窝巴士站乘搭屿巴2号巴士;

2、乘港铁或巴士至东涌站,然后于东涌巴士总站乘搭屿巴23号巴士;

3、于昂坪360东涌站乘搭昂坪360缆车往昂坪。

建设沿革

宝莲禅寺初期名为大茅蓬,始建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功行大德:大悦、顿修、悦明三位禅师志同道合,自江苏镇江金山寺至香港大屿山昂平,喜见高山平地,堪称为道埸,於是披荆斩棘,先筑小石室,次搭大茅蓬,建立十方道埸。其后十方云水僧闻风而至,由是种山蔬、置法器,宝行一粒同餐。香港的禅门规范从此创立。

1924年,有纪修和尚(广东四邑人)从镇江金山江天寺来山,被寺内僧众恳请为十方丛林第一任住持,由此改名为宝莲禅寺。1925年,宝莲禅寺初次举行秋期传戒,是同住大从共有数十人。三年后,寺内大雄宝殿、方丈室、客堂等相继落成。翌年又建成五观堂。1930年,秋期传戒圆满后,方丈纪修和尚退居,诸山长老扒举筏可和尚为第二任住持。自1932年起,先后建成韦驮殿、弥勒殿、山前妙法莲华经塔、山后罗汉塔、禅堂及东西两旁石圆门、山门“妙湛总持”牌坊。1935年起,每年正月举行禅七法会,至今未曾间断。

宝莲禅寺在1936年再举行传戒后,与青山寺之显奇老和尚、观音山凌云寺妙参和尚共约,三寺轮流传戒一次,因此宝莲禅寺每三年一度作传戒大典。战后,青山寺与凌云寺均告停办传戒,独由宝莲禅寺继续举办,至今已办过二十五届。

1937年,地藏殿建成,殿中供奉有地藏菩萨铜像(重400斤)。又铸2000余斤铜钟一口。建立安乐室,作为纪修和尚冥息之所。1938年於南洋请回玉佛一尊,供奉於大殿。又建指月堂,发起在地藏下创办屿山佛学院,培育僧才。

1952年,在大殿后面建如是室,是年筏可和尚退居,由增秀和尚蜇报住持。1953年筏可和尚复任住持,建华严塔,重建指月堂,改五观堂为真香阁。同时恢复每三年秋期传戒,每年元月修禅七法会,并於四、七、九月修大悲法会各一次。从此,律、禅、教、密、净五宗共同弘布。

1956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改为董事制,住持筏可和尚任该会首任董事长。此后即修葺爱道堂以供女众居住院,建成韬光疗养食室。1963年开始筹建天坛大雄宝殿,於1970年落成。1972年,筏可和尚圆寂,董事会推请慧命法师任住持,是为宝莲禅寺第三代。1976年,开始筹建天坛大佛和佛教疗养院。七年后,宝莲禅寺董事会推举圣一师任住持,为宝莲禅寺第四代。1986年9月,天坛大佛正式签署建造合约,大佛铸造工程正式开始。

1990年,圣一和尚退居,寺董事会推举初慧法师继任住持,为宝莲寺禅第五代。同年12月,香港总督衙奕信为宝莲禅寺监院智慧法师授勋。智慧法师是香港开埠以来受勋比丘第一人,同时亦蒙新华社任为临时区议会议员,为地方事务出谋献策。

寺内有四十多位僧众,专修禅净法门,以佛教的出世精神、行人世事业,先后创办青山学校、大澳筏可中学、昂平安老院等,更在内地偏远山区捐资办学四十多所。寺内僧侣,常在本港举办佛学讲座,劝导民从止恶向善,化戾气为祥和。也经常应海内外佛教团体邀请,前往各地宣扬佛法。

1993年天坛大佛建成开光,宝莲寺更成为闻名中外的名刹之一。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浙江工具箱
温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