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景区

天龙山景区
别名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天龙山景区
门票参考
50元/人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森林公园等级
国家级(1992年建园)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

景点景观

天龙圣寿寺

圣寿寺,原名天龙寺(清代改现名),山西省太原市,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圣寿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1981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

关帝庙

关帝庙建于圣寿寺东约100米处,创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现仅存正殿一座,内有关羽坐像1尊和侍者两尊。

实用信息

交通线路

自驾:

太原—晋祠路—太古路—天龙山公路—景区

公交:

从火车站乘坐308路(原8路)公共汽车到晋祠,然后乘坐去天龙山的旅游小巴,可直接到山顶。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龙山,又名方山,是吕梁山脉的分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海拔1700米。山西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分东西两峰。

气候条件

天龙山夏日凉爽清幽,冬日冰瀑雪松,一年四季松柏常青。气候清爽。天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

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

天龙山公园拥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20多种,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2005年,在山西省太原市郊区的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里,人们发现一棵汉代古槐树,这棵古槐的树围达9.1米,主干直径2.9米,树荫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据考证,这株槐树为汉代时栽种,虽已有近两千年的树龄,但古槐树仍根深叶茂。

人文资源

在保持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孕育着深厚的文内涵,现有25窟佛教造像,位列全国十大名窟之一。天龙山分东、西两峰,东称“仙宕山”,西曰“大佛山”,两峰对峙,风采独具,断层线崖,层次分明,犹如一幅天然自成的水墨画。在东西两峰陡峭的山腰间,分布着大小高低错落的石窟,远远望去,象是琼楼玉阁的雕窗。天龙山石窟包含了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现存可辨认的残损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天龙山上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作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典范的天龙山石窟。曾登录央视《国宝档案》的天龙山石窟,距晋祠博物馆不足半小时车程,有着极高的文物观赏价值。

历史沿革

1992年9月,山西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建园。

2012年11月5日,太原市人民政府计划在西山地区规划的16个城郊森林公园,以晋祠、天龙山和柳跖河(柳子沟)为旅游景点,构成南部旅游的“金三角”。

2018年3月26日,天龙山景区暂时封闭,开启了提档升级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同步进行天龙山旅游公路、步道改造及绿化、破损山体修复、景观工程、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的设计和施工。  

2018年11月13日,天龙山路基本具备通车条件。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山西工具箱
太原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