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台寺

别名
普化寺
开放时间
08:00~18:00
适宜季节
全年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金至清)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简要介绍

白台寺又名普化寺,坐落于新绛县城西北40华里光马村西侧。据碑刻记载,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金大定、明昌年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局部重修,明清两代补修,由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迎殿、后大殿。现存三滴法藏阁,面阔三间,高二层,悬山顶。

下塑药师佛及胁侍菩萨,上奉地藏、观音二菩萨。金建释迦殿,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供释迦佛、二弟子、二菩萨、六罗汉。元建后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塑一佛二菩萨。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址兀立,四周一片平畴秀野,清静恬适。该寺创建年代不祥,自唐以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配殿等。寺内供奉诸多神、佛像,并保存有唐宋以来碑石数通,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221年)铁牌一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建筑

现存三滴法藏阁,面阔三间,高二层,悬山顶。下塑药师佛及胁侍菩萨,上奉地藏、观音二菩萨。金建释迦殿,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供释迦佛、二弟子、二菩萨、六罗汉。元建后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塑一佛二菩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址兀立,四周一片平畴秀野,清静恬适。该寺创建年代不祥,自唐以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配殿等。寺内供奉诸多神、佛像,并保存有唐宋以来碑石数通,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221年)铁牌一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景区相关资料

白台寺,又称普化寺,位于山西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泉掌镇光马村西侧。寺重修于唐代开元十四年 (726),金代大定年间和明昌年间皆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局部重修,明清两代曾作过补修,由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已不存)、三滴法藏阁、释迎殿(中殿)、后大殿。整个寺庙建在一高台之上,现周围为草地,一马平川,视野颇佳!在其北200米处为近些年新建的白台寺新寺!现存三滴法藏阁,面阔三间,高二层,悬山顶,上层檐南侧前接出一檐,远观为"三滴水"式屋顶。下层曾塑药师佛及左右胁侍菩萨,上奉地藏王菩萨(佛)、观音二菩萨(倒坐),楼从背后看为三间悬山顶大殿,为院内地势高于院外造成的原因,所以产生了前楼后殿的奇特形式。 阁后为释迦殿(中殿,又称过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几近方形,单檐歇山顶,为金代重建之原物。内供释迦佛、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左右胁侍)、六尊罗汉。后大殿,元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内塑一佛二菩萨。值得一提的是中殿的补间铺作,在令拱的两侧有向两侧的昂一样的装饰,此构建在两天后看到的马村砖雕墓中也看到了,证明为本地区金代时期的一个"特殊"特征。

寺址兀立,四周一片平畴秀野,清静恬适。该寺创建年代不祥,自唐以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米勒小阁(疑为清建)、释迦殿、后大殿及西配殿(现为守庙人的住处)等。寺内供奉诸多神、佛像,并保存有唐宋以来碑石数通,据说还存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221年)铁牌一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惜未得见。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山西工具箱
运城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