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太和宫

所在地/隶属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殿内

基本介绍

昆明太和宫,在云南省昆明市城东15里处的鸣凤山(又称鹦鹉山)。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云南巡抚陈用宾命人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内的铜殿式样铸造“金殿”供奉真武神像,又于殿外筑砖墙、城楼,宫门环护,故成太和宫。

光绪《云南通志》载: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燹;次年绅士黄琮、褚光昌等重铸真武像;同治、光绪年间有续修。宫外有三天门,喻三清天;山脚至一天门有七十二级台阶。喻七十二地煞;一天门内有三十六级台阶,喻三十六天罡。宫内有棂星门、金殿、雷神殿、钟楼等建筑。钟楼内悬14吨重铜钟一座,铸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高2.1米,口周长6.7米,声传四十里。雷神殿(现为陈列室)内有相传是真武大帝“伏魔制怪”的七星宝剑及平西王吴三桂使用过的铜制大刀,又有马、赵、温、岳四元帅及风、雨、雷、电四神并龟蛇二将塑像。

鸣凤山俗称“鹦鹉山”,这里山势巍峨峻峭,峰峦叠翠,“一半青山一半云”,素有“鸣凤胜境”的称誉。

太和宫金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当时的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太和宫的形式,兴建了铜铸的北极真武殿,供奉北极真武大帝。外围筑有太和宫、紫禁城等。明崇祯十年(1637年),此殿被巡抚张凤翮移往大理宾川鸡足山金顶寺,今已毁弃。现存金殿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吴三桂所造,殿中的横梁上铸有“大清康熙十年平西亲王吴三桂室人王氏敬造”字样。

太和宫宫城的雉蝶、城门、城楼建筑保存完好,小巧精致。金殿矗立在城中大理石的台基之上,四周围以护栏。殿全部以青铜铸造,斗拱、梁架、藻井以及外檐的装饰都为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呈方形,长、宽各6.2米,高6.7米,重檐歇山式。殿内的神像、匾联、梁柱、墙屏、装饰皆以铜铸,重约200吨,是全中国较大的铜殿。门窗用镂空翮浮雕手法刻铸龙凤纹及锦绣图案;瓦当、滴水都饰以云龙纹。殿门为六抹格扇,裙板雕麒麟、凤纹、云龙纹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殿旁左右的待亭,以及耸立的旗杆和日月七星旗等也是铜铸而成的,小巧玲珑,刻工精致。整座殿宇富丽堂皇,灼灼生辉,光彩夺目,不愧为中国铜铸艺术的佳作。殿后有一株明代山茶,高约10米,名“蝶翅”, 翅表茶花怒放,花红似火,格外艳丽。

太和宫金殿为研究云南明清以来冶金铸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云南清代木结构建筑的造型和装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保证。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云南工具箱
昆明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