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王府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清朝)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

介绍

原僧府府门在炒豆胡同,全府占了几乎炒豆胡同一条街,规模相当可观,现在公布的只是原府的一部分。据《京师坊巷志稿》中“炒豆胡同”条记:“博多勒噶台亲府,在安定门内炒豆胡同。案科尔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齐尚仁宗三女壮敬公主,追封亲王衔。其子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咸丰时以剿贼功,食双亲王俸,谥曰忠,配享太庙。今王伯彦讷谟祜嗣府为忠王所建,非公主赐第。”则府规模应成于僧格林沁之手,也非一次建成。

历史沿革

僧格林沁死后,该府由其子孙继承,至民国时主人为僧格林沁之孙阿穆尔灵圭,故又称“阿府”。阿穆尔灵圭时为届国会议员,家道败落,难以维持,被控告“未赡养好家人”,只得将府拍卖。该府西部或为温泉中学,中部为朱家购买,东部除一部分由其子和琳 留下外,其余卖给了西北军。1954年,原宅西部成为某机关宿舍,东部从炒豆胡同61号至71号成为民居,原貌已非常杂乱,但可约略知其规模。

规模

原府正门外有大影壁,门旁有上马石,内有枪架子。腰厅,垂花门、上房院、后罩房等均有抄手游廊相通。此外,院内还有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水池等。室内为冬季取暖均设地炕。地炕烧火口在走廊两端,室内有地下火道,走廊台阶处有出火口,烟及煤气均从此出去。

73号院广亮大门一间,倒座房五间,院内西配房三间,二进院,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进院北房三间,全院环以围廊,四进院后罩房九间,均为合瓦过垄脊硬山房。75号院广亮大门一间,门内为独立影壁一座,南有倒座房六间,为合瓦屋面,北为腰厅七间,中启厅门,过厅门,进垂花门为二进院,北房三间,进深七檩,东西耳房各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抄手游廊环四周。后院内板厂胡同32号院,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筒瓦过垄脊硬山房。77号院广亮大门一间,倒座房东二间,西六间,合瓦屋面。院内只存西配房五间,北为过厅七间,前出廊,中启厅门。北出一间轩门,东西连廊,北房三间,进深七檩,前后廊东西耳房各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抄手游廊连接各房,北房西侧耳房内间应为穿廊至后院。北房三间,进深五檩,前出廊,东西耳房各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路院一进院南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北房三间带前廊和东西各一间耳房。二进院北房三间,带前廊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以上均为筒瓦过垄脊硬山房,虽有改建但廊间宽大,应为原府的建筑。

纵跨炒豆

原僧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

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现在的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府的范围。

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祠堂和府建在一条胡同,在清朝是不多见的。现在这里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像这样幽静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宾馆,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

炒豆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一条胡同。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交道口南大街和南锣鼓巷,长400多米。此处明代称“炒豆儿胡同”,清宣统时称“炒豆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称“交道口南九条”,“文化大革命”中改称“大跃进路头条”,1979年复称“炒豆胡同”。

炒豆胡同73、75、77号在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南北贯通炒豆胡同与板厂胡同,原为僧格林沁,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炒豆胡同73、75、77号后院均被隔成独立院落,门朝北开,门牌分别为板厂胡同30、32、34号。以上院落共有房屋200多间。

《燕都丛考》载:“博多勒噶台亲府,在安定门内炒豆胡同。科尔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齐尚仁宗三女庄敬公主,追封亲王街,其子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咸丰时以剿贼功,食双亲王俸,谥曰忠,配享太庙。今王伯彦讷谟祜嗣府为忠王所建,非公主赐第也。”据此可知,此府之所以称“僧府”,是因为一代府主是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死后,其长子伯彦讷谟祜袭爵,此府遂称“伯府”。伯彦讷谟祜死后,因其长子那尔苏早死,故由其长孙阿穆尔灵圭袭爵,此府又称“阿府”。确切地讲,此府应称“博多勒噶台亲府”,因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是世袭罔替的。

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郡王,因军功加封亲王、食双俸。因此,只是一般的郡府,其规模和规制远不能与后来几乎占了整条胡同的“世袭罔替”的亲府相比,后来的僧府是累年扩建改建而成的。

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银6690两认买了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间。认买后,进行改建,与西部的原府连在一起,构成由东、中、西三所四进院组成的府。其中东所除正院四进外,还有东院四进。东所的大门被改建成五脊六兽三开间的府门,以符合亲府制;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

胡同南侧有一座大照壁正对府门,府门两旁有上马石,上马石旁有一对雕石矗灯;府门里两厢置兵器架,后器架上插着两排“阿虎枪”①,面阔五间的腰厅和垂花门、后罩房等均有抄手廊相连,院内有假山、水池和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等建筑。正殿台阶五层,举架高大,有脊兽;每间面阔一丈有余,进深超过两丈;殿内用“金砖”②墁地,墙上挂着一幅僧格林沁头戴秋帽、身穿“巴图鲁”③鹿皮坎肩的油画像。

僧格林沁的曾孙阿穆尔灵圭曾任清廷銮仪卫大臣,清廷退位后又曾任民国的国会议员,家道日趋衰落。阿穆尔灵圭死后,因欠族中赡养费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开拍卖“僧府”。该府西部成为温泉中学,中部卖给了朱姓人家,东部除留一部分为阿穆尔灵圭之子和琳自住,其余卖给了西北军。一座显赫的府未及百年便被分割得七零八落。1954年,煤炭部买下原“僧府”的大部分院落作为宿舍。

僧格林沁(1811—1865),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尔的第26代孙。清末将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曾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咸丰三年(1853年),任参赞大臣,率所部骑兵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咸丰五年(1855年),因擒杀太平天国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咸丰皇帝颁诏:“僧格林沁进封亲王,世袭罔替。”咸丰十年(1860年),抗击英法联军,失守大沽、天津。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在山东、河南、安徽对捻军作战,同治四年(1865年),被赖文光、张宗禹率领的捻军在山东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围歼斩首,其所部骑兵亦全军覆没。

僧格林沁死后,谥曰“忠”,配飨太庙,并绘像紫光阁,其子伯彦讷谟祜袭亲王爵,并赏“博多勒噶台”王号。光绪年间,清廷在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为僧格林沁立专祠,名“显忠祠”,春秋致祭。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将八旗制度变为纯粹的军事组织,八旗子弟,尽佥为兵,“以清语、骑射为务”,实行世袭兵役制。乾隆皇帝曾说:“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较猎,时以学习国语,练习骑射,操练技勇,谆切训诲,此欲率由旧章,以传奕祀,永绵福祚。”简言之,为大清江山千秋万代计,满文不能失传,兵权不能旁落。然而,到了道光年间八旗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幸好还有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尚称劲旅,能与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相提并论。

僧格林沁一死,清廷从此丧失了满蒙八旗的劲旅,军权渐次落入湘军、淮军手中,清廷能不震掉?!从这个意义上讲,僧格林沁确是一位清末标志性的人物。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内蒙古工具箱
通辽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