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南张楼福龙民俗博物馆

别名
山东青州南张楼村民俗博物馆
门票
免费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非国有)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淮坊市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

简介

山东青州城东北20公里处,9年前,一个村子办起了民俗博物馆。这个村叫南张楼村。

建在村里的博物馆注定是孤独的。不过,68岁的看门老人袁崇武说:“才建好的那几年,一个星期都开不了几次门;这两年不一样了,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500多件“宝贝”让人大开眼界

南张楼村的民俗博物馆,坐落在村东南新建的一套三进四合院,青砖红瓦,挑角飞檐,门上写着“青州市民俗博物馆”,是当地唯一一家民俗博物馆。原村支书袁祥生介绍,南张楼村有1000多户人家,4000多口人,400多年的建村历史。刻在博物馆墙上的《南张楼赋》,清楚地介绍了村史:“南张楼村肇基于元代之始,勃兴于明朝之初,绵延七百余年,而繁盛于当今之世,古属齐国北海郡统驭,今归青州何官镇管辖。”

馆里有500多件乡村“文物”,让人大开眼界。这么多“宝贝”,大都是从村民家里征集来的,每一件展品下面都有一个小标签标明捐出者的姓名。展品共分为旧生产生活用具、农村生活用品、农村文化用品、农村婚丧嫁娶用品四大类。有宋朝装鸡蛋用的土罐,也有明清、民国时期的纺车、官帽盒子、地方戏服装、字画、瓷器等。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展品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按生产过程有序、配套摆放的。比如农业生产用具展室,由犁、镢、耧、锄、镰、石磙、瓮等工具的摆放顺序,就能看出过去的农业生产过程,无意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农业课。

在农村文化用品展区,有一张光绪年间的兄弟分家契约,引人注目。绛红色的契约用绫子装裱过,上面写满了工整、娟秀的小楷字,写明了当时的分家规则,以及分家内容,面面俱到。

袁祥生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元朝的大青石马槽,3米多长,上边刻着“大德七年”,这是唯一有铭文记载的文物。

其他有时代印迹的“宝贝”,包括红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革命样板戏戏本、老式电话机等,都是村里老人用过的东西。

“再过几年,这些工具就很难找了”

袁祥生说,建民俗博物馆的初衷,就是要让南张楼村的年轻人了解村庄的历史,懂得先辈创业的艰难,从而珍惜今天的生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南张楼村就成为德国巴伐利亚州某基金会与山东省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试验村。作为村支书,袁祥生也多次去德国参观考察。除了看农田、农场,他看过比较多的是德国人的家庭博物馆。一个德国朋友,家里放着他父辈用过的沙发、生活用具,特别是养马的装备,都保存得很好。在另一个家庭博物馆里,主人自豪地介绍一架他爷爷用过的狗拉雪橇。

叹服的同时,袁祥生很自责:南张楼村的文化遭到三次人为的大破坏:第一次在1958年,他还年幼;第二次在1966年,他带头“破四旧”;第三次在1976年,他当上村支书,带头扒老屋……

袁祥生说,村里早先有条“铁胡同”,是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全是砖木结构,青砖蓝瓦,非常讲究,可惜毁在上世纪70年代。如果保存下来,还用现在花100万元建博物馆吗?

建博物馆时,缺一部上世纪50年代用的双轮双铧犁,后来邻村一位老大爷捐献出来。马拉轿车,实在找不到了,最后花钱买来一部。还有一个300多年前的巨型马车轮子,一圈圈铁钉锈迹斑斑,但木制车轮仍然结实浑圆,没有变形,不由得让人感慨当时匠人精湛的手艺。本来整架马车都有,但村民没有当回事,当柴火烧了,只剩下了轮子。

袁祥生感叹说:“现在建博物馆,还能找到水车、水机子、木犁、风车、木织布机、木打绳机这些工具,再过几年就很难找了。”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从设计到布展,民俗博物馆得到了青州市博物馆的支持。博物馆因此命名为“青州市民俗博物馆”。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山东工具箱
潍坊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