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特王府博物馆

中文名
苏尼特王府博物馆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文物)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以南45公里处,集二线铁路,208国道经此纵贯南北

基本介绍

苏尼特王府始建于1863年(清同治二年),曾是锡林郭勒草原乃至内蒙古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工业、商业以及交通中心,近代苏尼特草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与“王府”有关。王府占地2.25平方公里,采用“前为厅堂、后为佛殿”的特殊建筑方式,是晚清时代出名古迹。除“王府”身份外,该地还曾作为锡林郭勒各旗聚会的重要场所、伪蒙疆政府和当地人民政府办公地。

为了加强对王府的保护和利用,2007年10月,当地政府开始着手对苏尼特王府进行修复工作,并将其设计成博物馆,修缮工程分三期进行,总投资2698万元,修缮面积共5000平方米。

展厅展馆

王府由中宫、西宫、东宫三部分组成,有正殿、配殿及厢房组成的两个四合院,共83间大小殿房,占地2.25平方公里。

馆藏实力

苏尼特右旗从2007年开始对王府进行修缮,并设计成博物馆,设置了22个展览厅,将以专题陈列、实物展览、模型展览、文字介绍、图画展览等形式,展示近代内蒙古历史和苏尼特历史、文化、民俗、文物等。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00多件,其中长4.52米的二十一度母像挂毯为清代末期、民国时期的文物;高8.5厘米、质地纯银的佛灯为清代末期、民国时期的文物;经书《故事海洋》是清末苏尼特右旗王府所用的佛教故事经书,其封面为布料,内页全部为纸质;侧面刻画有龙头的花纹木桌是民国时期的文物;花纹折叠木桌是民国时期文物,桌子侧面刻画有人物、动物、鸟、树木等,此木桌便于携带,适合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印有龙身花纹的红铜奶桶是清末时期民间文物。

历史沿革

苏尼特王府是锡林郭勒盟较早的一座宫殿,百余年中,苏尼特王府先后经历了三个朝代的三个王爷历史。尤其是在德王执旗政的二十多年中,苏尼特王府成为苏尼特右旗乃至内蒙古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工业、商业以及交通中心。1931年,佛教领袖第九世班禅曾亲临王府。1945年9月上旬,原“蒙疆政府”旧官员在苏尼特右王府成立了“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同年九月下旬,乌兰夫受中共中央委派来到苏尼特右王府,对“临时政府”成员进行改组,经过重新选举,乌兰夫被选为“内蒙古自治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苏尼特右旗新民主政府在王府成立,1949年苏尼特右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此后十几年中,苏尼特王府依然是苏尼特右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文革后期遭受了严重破坏,四合院宅邸部分殿堂顶和两侧偏殿、厢房被拆毁,现仅存59间。1987年德王府被列为旗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1.5公里被确定为保护范围。1990年对苏尼特王府进行了部分维修,1996年苏尼特王府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重新划定保护区,周围17698亩被确定的保护区范围。2004年进行了保护性修复。2008年苏尼特王府被列为修复工程。苏尼特王府是苏尼特人民近代文明史和革命解放史的见证,也是该旗城乡建筑风格的雏形和根源。是苏尼特右旗红色旅游景区,依托苏尼特王府将红色旅游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

建筑布局

苏尼特王府建造宏伟,是历史闻名的晚清时代古迹,具有独特的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格,苏尼特王府沿袭了宗教(藏传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传统建筑风格,造势宏伟,结构独特,雕刻精美。由于受清朝时期宫廷建筑影响,“王府”具有藏传佛教传统建筑风格和清末汉族宫廷建筑风格的共同特点,在继承汉式儒家礼制建筑“前堂后寝”的基础上,结合蒙古族的信仰改为“前为厅堂、后为佛殿”的特殊建筑方式,造型结构模仿北京皇宫设计而建造,飞檐翅角既精巧又古朴,正殿前两根10余米高的竖杆(蒙语称查迪格)、正殿后的型杆(蒙语称苏力德),以及偏殿前的蒙古包群,“王府”大院两侧南北延伸百余米长的栓马桩等,均具有极其浑厚的民族特色。“王府”由数十间正殿、配殿、厢房组成两个四合院宅邸和两侧结构近乎一致的偏殿、厢房建筑群组成,共83间,诸多殿堂依据不同用途,朝不同方向建造在各自的位置上,形成整个“王府”结构左右对称。殿堂边角均刻画有猿猴攀柱,喜鹊登梅等象征佛教意义的图案,檐下每根椽的头上都绘有牛、马、骆驼、羊等图画,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王府”殿门板上镶有9棵铜门钉,两侧蹲坐石雕雄狮,显示“王府”的贵族气派,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湖北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