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寺摩崖造像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唐至宋)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东45公里处

位置概况

相传,这里原有能仁寺,自唐以来,相继建庙堂、僧室及加工作坊等建筑,连绵一里有余,在寺后两侧岩壁,有摩崖造像一百多龛,约完成于唐宋时期。明代曾在这里设“江南察院”,是《仁寿县志》所载“白杨厅桂花台”旧址。

能仁寺不知毁于何时,1972年,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为建渠道,曾在这里开山取石,能仁寺原有的摩崖造像大部分在这期间被毁损。

能仁寺摩崖造像,现存28龛,造像270多尊,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摩崖造像分布在原能仁寺罗汉堂右侧长29米,高6米的山壁之上。其中大佛3龛,均为主像,结跏趺坐须弥座上,头作小螺髻,大耳垂肩,面部圆润,双目微睁,鼻正直,颈有蚕纹,或着圆领袈裟,或着袒右肩式袈裟,衣褶少而粗,褶纹线条阴刻,或直式或呈阶梯式。这是二号龛,这尊大佛的形象、服饰、褶纹等镌造风格,近似广元皇泽寺八号窟北壁佛(西魏)的风格。

造像特点

能仁寺摩崖造像不同于仁寿境内其他造像的特色在于,一是供奉僧像,二是镌刻有经幢。这里有僧像三龛,高者1.8米,均光头大耳,面部消瘦,肌肉坚实,颈有三道竖肌突起,或着交领僧衣或着交领袈裟,线条流畅,着意写实,形象逼真,或双手胸前合十或抄于袖内,均穿僧鞋挺立,活像一和尚立地习功。

这里有经幢二龛,幢为八面三重檐攒尖式顶,仿木结构建筑形式,雕工精致,造型优美。幢立于须弥座上,幢身各层巧妙布局,分别列楼、阁、亭、桥及华板勾栏,设佛位和护法天王,角上或置兽或置龟,幢体保存较好。

能仁寺摩崖造像精美、引人关注、具保护价值的是15号龛,这是仁寿县境内内容丰富、场面纷繁复杂的一龛造像。

15号龛,应该是能仁寺摩崖造像群的主龛,除一尊主尊佛像外,在主尊后壁两侧及左右两侧壁,还有大量浮雕造像。有专家说,该龛主尊像是弥勒佛,也有专家说,该龛表现的是“迎佛还国”、“佛涅槃”和“八国分舍利”等佛经故事,也有专家说,该龛再现的是释迦降魔成道,而且认为,整龛造像是依据《佛本行集经》并参考《过去现在因果经》而设计营建的,集中再现了《佛本行集经》卷25至卷30的佛经故事,是对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无上道的生动图解。

《佛本行集经》是隋代著名译师阇(shé)那崛多翻译的,共六十卷,是释迦牟尼佛传记中内容繁博的一种。《集经》第25卷至第30卷,讲述的就是释迦牟尼走向菩提树坐上金刚座,面对魔王万千魔众,以禅定智慧力,降伏障碍觉悟的思想诸魔,后得道成佛的一段传奇。据仁寿县文管所同志测定,15号龛长4.9米,高5.4米,深1.8米,单口龛,弧形顶,向南,现存造像99身。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重庆工具箱
渝中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