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里古建筑群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清、民国)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

概述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福贤路,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城镇民居里巷,在同类建筑中建筑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整。

东华里古建筑群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里古建筑群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东华里曾经是名门望族、达官贵人聚居之地。历史上清嘉靖、道光年间朝中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骆秉章携家人迁入东华里,他对东华里北侧的自家宅第进行了重新修葺,屋宇更加整齐美观。东华里古建筑群原名“杨伍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伍两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他姓,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嘉、道年间,迁入骆氏家族,族中官至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的骆秉璋将北侧一片宅第大事规划修整,采用岭南青砖大屋结构,水磨青砖结砌墙体,锅耳封火山墙,屋宇规体美观,现存“东华里”街额也在此时改建成现闸门楼形状;及至光绪年间,军机大臣戴鸿慈之弟戴鸿惠(清末民初南海劝学所所长)也买入东华里北侧中段宅第,并加以修葺。清末民初,华侨富商招丙田家族又迁入东华里,将其南侧宅第作进一步改建,造成今日面貌。

规模

东华里古建筑群所在的东华里是一条长112米、宽1.8米的街道,并非笔直。从街额“东华里”门楼入有个轻微角度,转入笔直的内街,路面全用色泽一样的花岗岩石条铺砌整齐,条石宽30厘米、长约150厘米,规格较划一,表面经过雕琢。房屋建筑均用花岗岩铺砌勒脚石,每块勒脚石面积约2平方米,精细雕琢!有些还雕出角花和围线。勒脚石以上为水磨青砖结砌墙体。屏门、趟栊、大门,室内装饰十分华丽、多有木雕屏风,花罩隔扇,木板墙、天花等高档装置。北侧后段的骆氏家族宅第,共四排建筑,每排之间有小巷相间,各排均为四进深的三间两廊式建筑,每进间用天井相间,一律用水磨青砖外墙,建筑锅耳式封火山墙。据云当时李鸿章也参与规划设计;南侧后段招氏家族宅第、并加层扩建二楼,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临街建有带西洋风格的露台,外表灰批花草人物,具有中外合壁的特点,体现民初典型建筑风格。

东华里古建筑群街首闸门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石刻街额。全长112米,宽3~5米,花岗石条铺砌路面。房屋外墙石墙脚上,一式水磨青砖,几乎都是锅耳封火山墙,整齐而富韵律。各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脚门、趟拢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有遮阳、通风和防盗的不同功能。内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有用木板装修。南面的二层民居还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每侧四道小巷,形成叶脉形的里巷布局。

意义

东华里是省内珠三角保存完整的典型清代城镇街道,清代官家富商宅第典型代表。广州典型的西关大屋基本湮灭之后,这里就是重要的物证了。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8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上海工具箱
杨浦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