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碌炮台

别名
石炮台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1879年)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崎碌街道

建筑概貌

崎碌炮台设计独特,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一处清代军事设施。也是清政府抵御外来侵略而建的一处海防军事建筑物。

整体

崎碌炮台外面环绕23米宽的护城河,水深3米以上,炮台内圈直径85米、外圈为116米、外圈高度为6米、内墙高5.15米、炮巷宽4.1米、周长在300米以上,总面积(包括护城河)19607 平方米,其中城保面积10568平方米。

内外

崎碌炮台直径116米,台内操场直径85米,内墙高5.15米(垂直),外墙高6米(稍斜),为城堡式环形建筑物。城墙基部中间是一条贯通全台的隧道,隧道采用石块砌成拱形门状。隧道内开有多个通往台内操场的拱形门,也开有许多对外的枪炮眼。城楼上设有点将台和通风通话塔。傍着内墙,设有多条石楼梯,可上下于城楼和操场。

崎碌炮台外大门两侧设有东、西辕门,场院内东沿有3米宽的27级流线型花岗岩石台阶梯,大炮可顺级推上台面炮位。环圆式台面设有通风报话塔75个、通往场院小石梯11条、指挥台设通往炮巷螺旋形花岗岩梯一条、炮巷通往场院大门19个、小门12个,还有窗口多处,拱顶环圆式的炮巷能畅明亮,自然采光很好。炮台的东北角还有食用水井。

建筑特色

崎碌炮台独具建筑特色,环圆状带形墙体的城堡,墙体以贝灰、沙、煮烂糯米粥及红糖调和夯筑,配以花岗岩石料,十分坚固。台面跑道用贝灰和糯米浆混合夯筑,炮台底层坑道与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风化花岗岩规格石砌筑,台面跑道固若平地,垛口炮位均铺上花岗岩石条,石缝严密,砌筑坚固。

建筑历史

崎碌炮台于清朝同治13年(1874年)动工,光绪5年(1879年)完工,耗资8万余银元。

清末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当时,潮州总兵方耀以“邻氛不净、潮海严防”为本,上奏清政府,准于自筹资金,在汕头崎碌(汕头港要冲)建筑三合土炮台一座。但由于资金不继,垛口的铁门未能铸造,火炮也未购置。后来才配置完善,置火炮18尊,由南澳镇派拨80名练兵驻守,后改为由澄海左右两营派兵100名,由该营参将及守备轮管驻守。清光绪五年(1879年)竣工。

民国

崎碌炮台是清末威武的炮台,在民国后沦落为血腥的监狱:1924年以后,石炮台就改为“惩教场”。“惩教场”就是监狱,用于关押犯人。1929年石炮台正式定名为“汕头市惩教场”(解放前市区外路通往石炮台的那条小路就叫“惩教路”,即现在的“新陵路”)。只在1927年9月24日至10月初,“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进军汕头市,曾派兵驻守石炮台。

崎碌炮台曾经遭受日本战机的狂轰滥炸,但依然巍然屹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6月7日下午2时半到3时半,日军两架轰炸机轰炸石炮台,投弹4枚,一枚炸到建在炮台内空地上的平房厨房,两枚分别炸到炮台内外的空地上(炸出一个约十米的大坑),还有一枚炸在炮台南面的海面上。6月20日上午11时20分,日军又一架轰炸机轰炸石炮台,投弹两枚,兵房及厨房有小部分被炸塌。这些历史资料包括石炮台被炸的照片,现存于汕头市档案馆。

建筑现状

崎碌炮台于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归汕头市公安局接管;1957年战备需要,交由驻汕海军管理;1991年10月18日对石炮台进行全面修缮,并辟为汕头市石炮台公园。

崎碌炮台兴建至今100多年,整座建筑物尚未发现裂缝和崩塌现象,是清末粤东海防设施的代表作。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广东工具箱
揭阳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