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峪塔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辽)
所在地/隶属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乡塔沟村

位置概况

白塔峪塔西两公里处为兴城河,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0′46″,北纬40°38′50″。这里奇峰环列,泉水汇流,每逢雨天,九龙山顶雨雾飘渺,烟云升腾,进得山来,如堕仙境。故称为“九龙烟塔”,该辽代砖塔,造型独特,结构精巧。

此塔巍峨高大、直矗凌空。清代马昌亦《九隆古塔》诗云:“突兀矗山阿,千年宰诸坡,天龙依舍利,云虎护凶罗,峰石流澌偈,乾封澍雨多,征东营自业,列辟志弢戈。”《宁远州志》载:“九隆嶙峋幽峭绝胜诸山,有泉流出盛夏恒见冰澌塔在其阳八面十三层巍然天外。”《兴城县志》载:“玲珑塔在城西北九隆山五里许八面四佛四碑” 。

建筑年代

根据1956年于辽宁兴城县白塔峪乡塔沟村砖塔附近井中出土的《觉华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塔记》,通过此塔记可知塔的原名为“空通山悟寄院舍利塔”,属于觉华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八年,即公元1092 年。 在塔地宫石室中有关于建塔人与始建年代的题刻:“大安八年岁次壬申九月辛巳朔二十九日,皇孙燕云公主建舍利浮屠十三檐,高逾百丈……。”由此可知该塔的建塔人为皇孙燕云公主。辽道宗只有昭怀太子一子,昭怀太子也只生养一子一女,因此,此皇孙燕云公主当为耶律延寿。按照史料推算,耶律延寿修建白塔峪舍利塔时,当十六七岁。此题刻既明确了修塔人的身份,又补《辽史》之缺,弥足珍贵。

兴城白塔峪塔,是大乘小乘兼容,密显圆通的舍利塔,该塔为研究辽代晚期的皇家佛教信仰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实证。

建筑特色

该塔塔高43米,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须弥座的转角处有砖雕天王力士作承托状,塔身八角各嵌有石刻倚柱,刻八大灵塔塔名。塔身各立面正中砌有佛龛,龛门圆形呈,上雕有卷草花纹,内置佛雕像。

左右侧各立一胁侍,与龛顶等高。各龛上部雕有佛名,佛下座雕三像、三马、三只孔雀、三只金翅鸟。佛像与鸟兽雕工精美。佛龛上左右各有五个小佛,坐云朵之上,其上皆有宝盖。其它四面为砖碑,每碑刻有佛语一句。皆阴刻,文字端正,雄浑有力。碑两侧各立一比丘僧,上部雕宝盖、飞天。二层塔身为素面,上面有叠涩砌起的塔檐,檐上铺成瓦垅。三层以上逐层内收成锥体。在塔下中央12米深处有由17块青砂岩碑砌成的地宫一座。地宫为八角石藏,中间容空五尺。地宫石碑上刻有造塔记、八大灵塔塔名、偈语、陀罗尼造塔功德经,九圣八明王、一百二十贤圣、五佛七佛名号。其中八大灵塔塔名、偈语与塔身所刻相同。

建筑构造

白塔峪塔具有典型的辽代密檐塔特征。塔内部中空,自下而上依次为地宫、中宫、天宫。 地宫中的文物已于早年被盗掘一空。

塔体由下到上分为塔基、塔身、密檐、塔顶四部分。

塔基

现塔基残损较严重,塔基下部形制已经模糊难以辨识,根据对现场残状痕迹以及与其他辽塔样式类型进行比较,可以大致推断出塔基原状应自下而上分为塔台、大须弥座、大莲台、小须弥座、小莲台五段。塔台为素平无雕饰,须弥座内的壸门、蜀柱上有精美的砖雕,须弥座转角处有雕刻精美的力士。

塔身

塔身八面。转角处各有八边形倚柱,落在塔基莲台之上,侧角明显,柱头有卷杀,卷杀下饰绰幕。柱两侧有立颊,各倚柱之间由阑额与普拍枋相连;柱上刻有八大灵塔塔名,四个正方位塔身壁上雕有佛龛,龛内各雕佛像一尊,结跏趺吉祥坐于须弥生灵莲台之上,在龛的左右两侧各立一菩萨胁侍,与龛顶等高,上饰宝盖,后饰头光;在龛的上部雕有佛名;佛龛上左右各有五位结跏趺坐于祥云之中小佛,构成了十方诸佛,券龛上饰有宝盖;在四隅面,塔身改佛龛为砖碑,碑上刻有文字;碑两侧各立一罗汉,头后饰头光,或手持供物,或双手合什,上与碑齐,其上有宝盖飞天,八飞天戴冠饰,身体呈一字形,头部昂起,上身袒露,下着长裙,两两成对,双手托盘,作空中飞舞状,天衣飘逸,祥云缭绕。碑首二龙蟠绕,边有卷草花纹。塔身上置阑额,阑额每面下饰四个云板,阑额上承普拍枋,普拍枋上铺作有转角铺作及补间铺作两种形式,阑额普柏枋相交出头,转角铺作为五铺作单栱计心造,转角出斜栱。补间铺作四朵,双杪五铺作。

铺作

铺作上承砖砌挑檐檩,其上设木制角梁,挑檐檩上承木质檐椽与叠涩砖,将一层大檐挑出。檐顶铺筒板瓦,各角设有戗脊,角梁下设风铎。第二层至第十三层塔檐均采用青砖及木制檐椽叠涩出檐,塔檐逐层向内收杀,每层翼角略有生起,形成柔美的曲线。束腰部位有围脊,檐部转角有戗脊,角梁下系风铎,檐顶为筒板瓦。束腰部位均嵌铜镜,每面三枚。塔顶现已坍落,塔刹不存。

装饰特色

白塔通体使用青砖砌筑而成,密檐部分使用木构件辅助出挑,塔身与密檐部分使用铜镜做装饰,大多使用白灰浆砌筑面层砖,塔芯砖使用黄泥浆砌筑。塔基须弥座束腰部分为有雕饰的面砖贴在塔芯砖外侧,莲台为丁砌砖磨制成莲花形象。密檐檐部为砖木混合叠涩出檐形式。由于最上两皮叠涩砖出挑较大,第五皮叠涩砖每隔一块丁砖施一根木椽辅助出挑,椽上铺木望板承托第六皮叠涩砖。第三皮叠涩砖中每隔两到三块砖施木筋若干,木筋用材与檐椽相同。叠涩上铺反叠涩砖,再上铺板瓦砖,筒瓦盖于板瓦砖砖缝之上。檐部有明显的出翘与起翘,靠近转角的叠涩砖逐渐加大出挑长度形成出翘,叠涩砖之间的灰缝越靠近转角越厚,如生头木一般把角部垫起形成起翘。转角出木角梁承托角部反叠涩砖与戗脊等构件。束腰部分面砖为三皮平砌砖顺砌,转角平砌砖依塔之形磨制成135 度钝角。每面束腰上悬三面铜镜,方圆不一,每面铜镜嵌在一块方形面砖上。围脊部分由盖瓦砖、围脊砖、压肩砖组成,具有典型的砖仿瓦作特征,最突出的是三皮围脊砖上刻出楞槽以模仿宋辽金时期常用的瓦条脊作法。面砖之间主要的粘结材料是白灰浆,塔芯砖之间则多使用黄泥浆。

塔身转角倚柱上刻有八大灵塔塔名,从南顺时针依次为:“净饭王宫生处塔”、 “菩提树下成佛塔”、 “鹿野苑中法轮塔”、 “给孤园中名称塔”、 “曲女城边宝阶塔”、 “耆阇掘山般若塔”、 “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 八大灵塔概括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塔身佛龛

四个正方位塔身壁上雕有佛龛,龛内各雕佛像一尊,在龛的上部雕有佛名:南面为“宝生如来”,西面为“无量寿佛”,北面为“不空如来” ,东面为“阿閦如来”;此四佛,为密宗金刚顶部四方佛(如再加上位于塔心室内的正中者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为金刚五佛)。南方宝生如来,金刚界五佛之一,又称南方福德聚宝生佛。在密宗里,宝生如来主要是修法、观想的佛陀,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修行的妙德与福聚之德。宝生如来以摩尼福德聚功德,成满一切众生所愿,更予以三界法王的灌顶,使圆满自他平等的胜义,所以被摄入五部中的宝部,转众生的第七识为如来智慧,主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兴城白塔峪塔的宝生如来,左手作拳当胸,结金刚拳印,右手原残损,具体手印不清。下坐须弥生灵莲花座,为宝部马座,序罗字轮中种子变化为马座。灌顶法王灌顶吉祥,犹如马具有智慧的妙用、尊贵吉祥,因此以马为座。

西方量寿佛,通常称之为阿弥陀佛,金刚界五佛之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大乘佛教中,占有极高的地位。阿弥陀佛密显通尊,既是密宗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五佛之一,又是净土宗最根本的本尊,为普通百姓最为熟悉的佛之一。在极乐世界中,实践其教化众生,接引有情的伟大悲愿。《无量寿经》载,过去庄严劫前,有一位世自在王佛出世说法,那时的转轮圣王发心出家,名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起无上道心,以四十八愿誓愿建立庄严极乐世界,修习菩萨道而成佛。其根本愿是希望在十方无量数佛中,成就最为殊胜、最为微妙、最为第一的极乐净土。于是,世自在王向他提供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土,法藏比丘就以这些佛土为资料,选择这些佛土的胜妙处,经修习终于圆满成佛。阿弥陀佛的两位胁侍左为观音菩萨和右为大势至菩萨。他们追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教化众生,也在娑婆世界中,大悲救度一切众生,并且辅佐弥陀,让众生能清净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在临命终时,他们亦会前来接引净土行人。兴城白塔峪塔的阿弥陀佛双手在腹部交叉,两大拇指对顶,结弥陀定印,表示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按净土宗的说法,此为上升上品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座位分成九等,称为“九品莲台”,往生的众生可以按念佛的功行深浅,按品依托,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排列法。九品排法应该是佛教到达中国世俗化的表现。但众生顶礼膜拜阿弥陀佛都愿意取得最高席位,为了以广招徕,阿弥陀佛也只好依了大家的愿了。三孔雀座,为莲华部孔雀座,奚哩字轮中种子变化为孔雀座。转法轮王转大法轮,犹如孔雀十分的端丽明慧、具有种种妙色,因此以孔雀为座。在《白宝口抄》卷百五十三中载,手持三、五茎孔雀尾则是除灾的表征。孔雀以食毒虫维持性命,阿弥陀佛也如是断除众生所造恶毒之罪,令其成证常住不坏之寿命,故以孔雀为座。三茎之孔雀尾,表征拂三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表拂去五识烦恼,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

北方不空如来,是金刚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的五解脱轮中正北月轮中央。不空如来在五佛智中,转眼、耳、舌、身等五识成智,成就一切如来事业及众生事业。兴城白塔峪塔不空如来左手位于腹部,五指似执持衣角,右手当胸,展开手掌,竖起五指,掌面向外,施无畏印,象征着拔济有情与所作成办的功德。这种契印与《诸佛境界报真实经》所载一致。不空如来生灵须弥莲花座大部分残损,现座为后补砌。按照佛经和其他塔的样式,不空如来生灵座应为三迦楼罗(金翅鸟)座,为羯磨部迦楼罗座,恶字轮中种子变化为迦楼罗座。不空事业之王以智的作用随顺方诸羯磨摄引人、天及一切诸龙。

东方阿閦如来,金刚界五佛之一,意为无嗔恚、不动、无动等名号,密号为不动金刚,主持东方琉璃净土。《阿閦佛国经》卷上记载,阿閦佛于因地时,在东方有阿比罗提(译为妙喜,甚可爱的意思)国土,大日如来出世,说菩萨六波罗蜜。那时有一比丘,愿意修学菩萨行,大日如来对他说:“学诸菩萨道甚亦难,所以者何?菩萨于一切人民,及蝇飞蠕动之类,不得有嗔恚。”这位比丘受了大日如来的启发,乃发起“对众生不起嗔恚的誓愿”,所以大家就称他为“阿閦如来”,阿閦就是不嗔恚、无忿怒的意思,引申为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永不为嗔恚所动,所以又称不动或无动。兴城白塔峪塔阿閦如来左掌置于胸部,作金刚拳印,右掌覆于膝上,指端触地,表示得心不动,乃是阿閦如来在金刚界羯磨会(又称成身会)中的羯磨印。阿閦如来为三象座;据《金刚顶经》卷一及《金刚顶经义》载,密教金刚界五部佛之座,又称五座、五佛座、五兽座。即五部各观其部的种子字而成者。金刚部象座,吽(hòng)字轮中种子变化为象座。金刚部王坚力无碍,犹如象的力量为众兽中的极至,因此以象为座。

密宗金刚五佛源自唐不空译《金刚顶经》。根据唐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其自身具备的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莲花世界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四隅砖碑

在四隅面,塔身改佛龛为砖碑,碑上刻有文字,西南刻有“诸行无常”,西北刻有“是生灭法”,东北刻有“生灭无已” ,东南碑上刻有“寂灭为乐”,皆作阴刻,文字端正,雄厚有力。“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无已,寂灭为乐”。 这四句偈,是佛教小乘解脱道的妙理。据说,佛在因地时,听闻前两句之后,为了得到完整的四句。宁愿舍弃生命。

碑两侧各立一罗汉,上与碑齐,其上有宝盖飞天;碑首二龙蟠绕,边有卷草花纹,与各佛龛外花纹相似。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辽宁工具箱
葫芦岛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