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杖子古墓群

别名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战国)
所在地/隶属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

简介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位于辽宁省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该墓葬群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墓地墓葬保存完好,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在中国东北部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十分罕见。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位于辽宁省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中部老河道以西的村落中,占地10万余平方米。截至2014年3月,已发现墓葬137座,发掘47座,由于民居地面下未能勘探,推测墓葬总数超过200座。墓地年代上限为战国早中期,下限为战国晚期。同时,在墓区西北部的北山遗址内有窑址、灰坑、灰沟、灶址等遗迹,墓区东部500米处的杜梨树遗址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窑场。

2012年4月13日,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的发现,证实在秦开却胡之前,燕国势力就已经到达东北。

墓葬类型

墓葬多为东西向,尚无明确的排列规律可循;从规模上可分大、中、小型三种,其中大型墓长近7-99米,宽6-8米,中型墓长3-5米、宽2-4米,小型墓长2-3米、宽1.2-2米左右。其中大型墓葬主要位于墓葬区的中南部,较为集中,中、小型墓在其周围间杂分布;均为土圹竖穴木椁(棺)墓,分为填土与封石墓两类。封石墓是指在圹口与生土二层台之间封盖大河卵石者,多为中小型墓,但随葬品皆较丰富。填土墓以往发现多为小型墓,随葬品较少,以陶器为主。2011年发掘的M40为填土墓,规格则较大;人骨多已朽不存,从少量几座墓中仅存的齿冠和股骨渣痕间的相对位置判断,诸墓死者一般头东足西,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多置于棺内东部,西部和中部较少。墓葬主要类型为:

1.大型墓:以2011JDM40为代表。

墓圹平面呈“凸”字形,其南北壁长9米、东西壁长宽8米左右,东、南、北壁上共发现7个半椭圆形的柱槽。墓道向西,截面呈梯形,与墓圹交接处为斜坡状的台阶。墓壁呈阶梯状,其中二、三层台为生土,向下倾斜至圹底,圹壁及台面上局部抹有掺杂白石子的白灰或抹有细黄泥台面。沿墓底搭建二椁一棺:外椁底、壁及顶皆由宽大木方制成,东西长5米、南北宽2.7米、存高1.45~2.2米,椁与墓圹之间填土,形成熟土四层台;内椁位于外椁中间偏西部位,长3.2米、宽1.6米、高1.3米,四角有立柱。棺位于内椁中部,梯形,南北长2米、宽0.8~1.04米、高0.4米。尸骨保存较差,仅存朽腐的牙齿局部,头向东。

随葬品多数位于内、外椁东部之间的“头厢”部位,以仿青铜彩绘陶礼器为主,有鼎、豆、壶、盘等计约数十件,规格较大,各种动物造型逼真,彩绘鲜艳;另在外椁底板上普遍放置制作精美的的滑石镂空饰件和陶串珠等。滑石饰件有两种:一种为圆环状,饰有对称的3~4个勾云形纹;一种是长方形,饰有一首双身的夔龙状纹;棺内随葬品有铜带钩、环首刀、玛瑙环、绿松石珠等。

其埋葬过程极为复杂:棺、椁所用木板上部皆抹膏泥,其上铺席;墓葬填土至与二层台面平齐的高度时,在东侧贴近二层台的中间部位放置了大量的动物头骨,种类有马、牛、羊、猪、狗,总计74个个体。在兽骨堆西部放置了一个木箱,底出有陶饰件及石璜类饰品。

2.中型墓:以2003JDM4为代表。

此类为封石墓,圹口封石皆为铺砌整齐的大河卵石,长4米、宽3.4米、厚1.3米(自中间凹陷处至木椁处),墓底距地表近3.2米。木椁与圹壁之间为二层和三层台,其中东面二层台上陈放有兽牙。葬具为一棺一椁,头厢在东部,椁长3.08米、宽1.15米,棺长2.5、宽0.95米,方向80度。在椁口处尚存十道梁枋遗迹,应为棺盖板的一部分。棺内人骨已朽不存。在棺内人骨位置的头、腹、体侧及足下分别置有青铜盖豆等容器、玛瑙环、珠串饰、玉璧等饰物和短剑、戈、矛、镞等兵器,头厢内则陈放青铜壶、鼎、洗等礼器和軎、衔等车马器及漆器等。其中的金柄(即指金剑格和剑柄末端的金嵌框部分)青铜短剑是继2000年首次发现(2000JDM14)之后的第二次重要发现,十分珍贵。

3.小型墓:以2000JDM13为代表。

此类为封石墓。圹长2.6米、宽1.4米、深0.8米左右。棺长2.1米、宽0.6米、存高0.35~0.4米。圹内东南部填土中发现5个牛头,棺内外随葬青铜戈、矛、削、带钩、镳、衔,陶罐、盖豆及缨络饰等20余件套。小型填土墓随葬品则较少,多为陶器。

已发掘的43座墓葬中出土各类随葬器物近千件。其中以带有金质剑格和柄端枕状器嵌框的青铜短剑、双胡戈、提梁双联壶,仿青铜彩绘陶礼器、矮领垂腹式陶罐、碗状盘式粗柄陶豆、侧面带有一斜向壶嘴状流的陶盉和大敞口陶尊等最具特色,诸多器物为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首次重大发现。

发掘意义

墓地出土各类遗物近千件,不仅有大量燕式仿铜陶礼器,还有具东北土著文化特色的金柄套曲刃青铜短剑,说明这是一处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前所未见、等级很高且保存完整的战国墓地,对研究公元前三至五世纪前后东北乃至北方地区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燕秦汉统辖东北地区的历史背景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从墓葬的棺椁来看,属于中原地区礼制的一部分,一同出土的还有成套的中原礼器,说明这是一座中原墓葬风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墓葬特点相结合的墓葬群,对研究民族融合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据诸墓出土的中原式器物及墓葬形态看,绝大部分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从墓地的规模及分布推测,整个墓地的年代应为战国中期至汉初。墓地延续的时间与文献记载的秦开却胡、燕设五郡时期大体相当,诸墓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东北系青铜短剑是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青铜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但以往发现过于零散,像东大杖子这样集中出土且含金柄者的大型墓地实为前所未见。这对探讨使用这类短剑人群的起源、流动及不同时期的活动中心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二,墓地所在地战国晚期为燕国所设的右北平郡所辖,因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不多,其郡治所在尚属悬案,东大杖子高等级墓葬(11JDM40)的发现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线索;同时,这一发现证明了当时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已纳入燕国的势力范围,为秦汉时期起中央政权在东北建立郡县制、实施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

文献记载,燕的势力在秦开却胡前应一直向北推移,但夏家店上层文化后的一段历史模糊,建昌古墓的发现补齐了考古学家苏秉琦辽西“古国”历史空缺理论中的辽西地区东周时期的缺环。从广义上,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可以纳入辽西大凌河流域文化区域中,是辽西继青铜器窖藏之后,又找到的青铜器中心。源头就是牛河梁,往下依次是夏家店、青铜器窖藏、东大杖子、绥中姜女石遗址。

有关专家认为,古墓的发现价值是顶级的,古墓所在地区当时的辉煌与发达程度超过沈阳,秦始皇在绥中建碣石宫,肯定受这一地区繁荣的经济、政治影响。另外,从古墓出土的各类文物看,土著文化受到了中原先进文化的感染,这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方式是一个启迪。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辽宁工具箱
葫芦岛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