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素弗墓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十六国)
所在地/隶属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西官营镇馒头沟村将军山

简介

冯素弗墓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境内,是中国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妻的墓。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村。1965年发掘。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是鲜卑化的汉人,死于太平七年(415)。该墓对了解北方民族与中原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两墓同冢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墓,椁内绘人物、星象等壁画。木棺上也有羽人、建筑等彩画,表明北燕沿用汉制,皇室勋臣使用画棺。但冯妻墓中殉犬,又属于鲜卑葬俗。两墓共出遗物500余件,有金印、兵器、铠甲、马具、服饰、仪仗车器、文具、日用器物等。其中的金冠饰,可能即鲜卑贵族喜戴的步摇冠上的金步摇;冠前饰片上有锤鍱的佛像,反映出当时佛教的东传。两只鎏金铜马镫,是研究马具发展的重要资料。碗、杯、鸭形水注等玻璃器美观精致,堪称珍贵的古代工艺品。

2006年05月25日, 冯素弗墓作为十六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西官营子村将军山东麓,这里是冯氏陵园“长谷陵”所在地。1965年辽宁省博物馆发掘。据《晋书》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 (415)。该墓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

2006年05月25日, 冯素弗墓作为十六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结构

两墓为同□异穴。其妻属墓早年被盗。两墓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象、人物、建筑等内容。冯素弗墓椁长4.25米,宽1.34~1.53米,土圹的西壁有小龛,内放陶罐、牛股、肋骨等物。人骨已朽,但见有幼儿乳齿,推测系以小儿□葬。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说明当时沿用汉制,皇族勋臣葬用“画棺”。其妻属墓葬一青年女性,椁内殉犬,应为鲜卑习俗。

出土文物

简介

两墓出土遗物有陶、铜、铁、玉、漆、玻璃等器500余件,包括工具、兵器、铠甲、马具、仪仗车器、文具、印章、服饰等。其中龟钮金质“范阳公章”与鎏金铜质“大司马章”,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金冠饰的形制下为十字形的梁架,上为穿缀活动金叶的顶花,可能即鲜卑贵族习用的“步摇冠”。其冠前饰片有的锤□佛像,说明早期佛教的东传和在北燕的发展。两只马镫以桑木为心揉作圆三角形,上出长系,外包钉鎏金铜片,是早期马镫中有确切年代的一副,是研究马具的发展和断代的重要资料。玻璃器有淡绿与湖蓝色的碗、杯、鸭形水注等,是罕见的珍品。

北燕文物, 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冯素弗为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是北燕的缔造者之一,死于415年。冯素弗墓是十六国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遗物500多件,除鸭形玻璃注外,“范阳公章”龟钮金印、“大司马章”鎏金铜印、带有锤牒佛像的金冠饰及两只鎏金木马镫都是罕见的珍品。冯素弗墓共出土5件玻璃器,其他四件是碗、杯、钵和残器座,经化学分析,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钠钙玻璃,因此学者推测这批玻璃器可能是经由“丝绸之路”进口的。十六国时期,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关中与中原战乱频仍,商人们在传统的“丝绸之路”干道外又开辟出许多条新路。其中,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被称为“草原道”,而河套地区则是这条道路的枢纽地带,它将东北亚各政权与西域及欧洲连接起来。北燕政权所在的营州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与东罗马之间关山万重,其商业往来经由“草原道”的可能极大。许多西域商人将西方商品及文化带至营州,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

中国十六国时期漆器。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北票县西官营子村北燕贵族冯素弗墓。盒长19厘米,宽14厘米。表面黑漆,用菱形骨片作镶嵌,虽已残破,尚能看出平列成行的几何纹图案。盒上有带链环的六瓣花形铜饰件及小铜把手,制作精美。墓主卒于 415年。此盒为现知较早的嵌骨漆器。明、清流行用兽骨嵌出人物、山水的黑漆或朱漆箱匣,概由此发展而来。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辽宁工具箱
朝阳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