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文庙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明)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文明街

建筑情况

河南府文庙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嘉靖六年四月。文庙建筑布局严谨,由南向北做台阶式上升、沿中轴线向两边展开。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具观赏和旅游价值。河南府文庙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嘉靖六年。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正南为琉璃陶朔彩龙壁,向北依次是棂星门、辟雍、水池、石桥、戟门、大成殿、后殿,属我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相对“武庙”(关帝庙、岳飞庙)而言。

是国内的元代建筑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二十余间,有戟门、大成殿、后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顶;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顶,为文庙主体建筑。庙内原有石碑数通,山门、琉璃照壁、石桥、水池等,均在“文革”期间被毁。

保护

2006年05月25日,河南府文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记载

据资料记载,河南府文庙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结构规整、庄重大方,由南向北作台阶式上升,沿中轴线向两边展开:正南是一座丈余高的琉璃彩陶塑龙壁,依次向北是:棂星门、辟雍、石桥、戟门、大成殿、寝殿,属我国传统宫殿建筑。棂星门为三间牌楼式建筑,两侧有《河图洛书》彩塑浮雕。东西两侧门边上题有颂扬孔子的赞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入棂星门有一半月形水池,上有玲珑拱形石桥一座,桥孔中央刻有“泮水生香”四字。水池边沿及石桥两边均有雕花石栏,栏柱上雕石卧狮。过桥即子路列戟的“戟门”,其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青石通道直达长方形月台。主体建筑大成殿雄居月台之上,殿内设有孔子石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位。大成殿与戟门之间的东西两侧的廊房,供列孔门弟子七十二贤及历代贤哲。

建筑价值

1.文庙是为纪念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而设立的。从古至今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文庙建筑,并形成了独特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组合。据《洛阳县志》记载,河南府文庙由南向北呈台阶式上升,沿中轴线向两边展开:正南是一座琉璃照壁,依次向北是:棂星门、泮池、石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戟门与大成殿之间东西两侧为廊坊。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结构规整、庄重大方。为研究我国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和文庙祭祀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文庙作为中国祠庙类的建筑,自成体系,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生动的例证。河南府文庙的创建年代在金元时间,因此亦有可能为河南省现存早的文庙,是研究河南省金元时期建筑的又一事物例证。并且河南府文庙与府学合为一体,是研究古代教育及科举制度的实物载体。

3.洛阳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保留着从元至清代具有不同特征和风格的建筑,是一组丰富的建筑艺术宝库。特别是戟门,在其结构中表现出不少早期的特征,如:平梁上瓜柱、叉手并用;檐柱有明显的生起和侧脚;令拱之上托替木然后承撩檐枋;柱径(44厘米)与柱高(398厘米)之比为1:9,比例较大;补间铺作使用真昂,昂下颏假华头子,昂后为斜上挑起承下平傅;正心使用压槽枋,令拱托替木上承撩檐枋;室内中柱使用插柱造;整个构架举高(3.22米)与前后撩檐枋中距(10.18米)的比为1:3.16,符合宋——元代建筑的特征;两高宽断面比例,两椽拊高36厘米、宽24厘米,高宽比为3:2,平梁高34厘米、宽24厘米,高宽比接近3:2,符合宋元用材特征等,这些为研究我国的建筑史提供共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4.洛阳河南府文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反映河洛地区特点,承袭古制又不乏时代特点,大胆创新,达到了建筑艺术风格和使用价值的结合,是研究河南文庙建筑发展的实物资料。整个古代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现存的戟门、仪门、大成殿等建筑,造型风格独特,彩绘部分及石作部分如下马碑、石狮、柱础、云龙纹御路、重修府学碑、遗存残碑等十分珍贵,均为石刻精品,是河南省现存文庙中规模为宏伟、保存为完整的建筑群之一。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青海工具箱
黄南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