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遗址

门票参考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适宜季节
全年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汉至魏、晋)
所在地/隶属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

历史沿革

悬泉置遗址,据出土简文记载,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其名取之南侧山中悬泉水。

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87年发现了该遗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至1992年,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全面挖掘,揭露遗址面积2400平方米,发掘出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

文物遗存

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敦煌市与安西县行政区域交界处,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这里东去安西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遗址总面积22,500平方米,海拔1,700米。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层、大量绳纹灰陶片、草渣和汉简。

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出土简牍2.1万余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纪年简较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较晚为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多。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等。出土有较多的书于墙壁墨书题记,内容涉及诏书和药方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直行隶书,字体工整,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水平的新资料。

其它遗物有铜、铁、漆、木、骨、革、丝、麻、纸、毛和粮食等16大类,共计3250余件。其中大量西汉汉、宣时期麻纸的出土,证明了早在西汉时期纸已做为书写工具在西北边郡地区广泛使用。

地理环境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悬泉置遗址现已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达17650多件,其中内涵丰富的简牍即达1.5万余枚,其他遗物如以质地计,有铜、铁。漆、木、陶、麻、皮毛、丝绸、纸张、粮食、兽骨等门大类,如以用途计,则有货币、兵器、家具、工具、猎具、文具、服饰以及日用杂品等。像钢箭镞、五铢钱、铁木工具、农具、带钩、陶罐、陶碗、漆木耳杯、石砚、画板、草、苇、竹席、梳蓖、皮鞋、麻鞋、玩具以及大麦、小麦、青棵、谷子、糜子、豌豆扁豆、黑豆、大蒜、杏核、苜蓿、桃核、马骨和大量毛色鲜艳保存完整的马头、马腿等。

悬泉置紧靠山口,顺山沟溯上尽山间,有泉水出,可供食用。因水从高台流下,悬空入潭,号日悬泉。(西凉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日悬泉。”这次发掘后,从简犊得知,悬泉置在西汉时名“敦煌郡效谷悬泉置”,“置”即驿站,该名在唐代仍在沿用,宋以后渐废,无人知其名。清代以后至今,多称“吊吊水”、“贰师泉”。

遗址意义

从现已揭露出来的遗址看,遗迹结构之完整,出土遗物之丰富,遗存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广泛,实属是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收获之一。其中,有明确层位和准确纪年简犊共存关系的西汉宣——哀帝时期(公元前73年一前1年)书写墨迹的麻质字纸的出土;对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说,是无庸置疑的突破。据现有资料可以认定悬泉置遗址时代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悬泉置遗址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它各类遗物为我们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河南工具箱
济源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