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博物馆

别名
流域博物馆
官网
点击查看
门票
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
09:00~15:30
博物馆等级
国家二级(文物)
所在地/隶属
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

建筑布局

自然馆

自然馆由大厅、序厅、峡谷、植物厅、古生物厅、动物厅、鱼类厅和矿产厅等八个部分组成,是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的全新诠释,也是黑龙江流域最权威的自然百科全书。

大厅设计气势磅礴,以 “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主要的建筑元素,突显黑龙江流域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大厅直面波澜壮阔的黑龙江,对面隔岸就是俄罗斯犹太民族居住地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十月区的阿穆尔捷特镇,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是俄境内唯一一个自治州,也是除以色列以外唯一的犹太自治政权。

序厅是整个自然馆的序言部分。它主要阐释从宇宙起源到黑龙江水系形成的三十多亿年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黑龙江水系形成的三个阶段,揭示了萝北兴安大峡谷的断裂在黑龙江水系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展厅采用国内领先的图版和多媒体等技术,直观、立体的阐述宇宙的浩瀚及黑土地亿万年的沧桑巨变。

植物展厅是黑龙江流域野生植物的缩影。黑龙江流域各类野生植物92科、371属、966种,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展厅运用大量的植物个体及茎叶标本立体客观的表现了黑龙江流域的“大森林”,充分展现了红松的傲骨、白桦林的神韵以及特色树木的不同种群。

白桦林以真实的树干布景,林间设有林荫小路。而年轮墙则是以黑龙江流域20余种珍贵树木的横切面排列组成,圈圈年轮无声的诉说着流域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变迁。

古生物展厅集中陈列黑龙江流域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以文字及浮雕的形式概述了黑龙江流域古生物数十亿年的进化发展史,同时以展柜陈列流域古生物化石及残骸,运用沙盘场景的手法展现黑龙江流域四大古生物化石:出土于嘉荫县龙骨山的距今约6000万年的满洲龙;出土于松花江流域的猛犸象;出土于通肯河流域的原始牛和披毛犀。披毛犀、猛犸象、原始牛都是适应寒冷气候的、广泛生活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等地的古老动物,是当时人类的狩猎对象。披毛犀、猛犸象是更新世晚期中国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生物,被古生物学界称为“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

展厅利用国内先进的模拟真实发声的音响效果,再现了四大古生物咆哮大陆的情景,从视觉和听觉上让人有更深层的感知和体会。

野生动物展厅充分展示黑龙江流域野生动物标本。运用冬季老林、假山及湿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为背景,利用大量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阐述了黑龙江流域的珍奇鸟类,生动的再现了黑龙江流域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马鹿在雪原上纵横驰骋,金鹰展开羽翼翱翔于蔚蓝的天空,天鹅、鸳鸯在湿地中嬉戏游弋,赤狐和狼在山脚徘徊,黑熊张开大口凶相毕露,野猪獠牙外露气势汹汹,“森林之王”东北虎低吟怒吼,这些都惟妙惟肖的勾画了东北地区独有的特色景观。

鱼类展厅是黑龙江流域鱼类的权威展示平台。它将流域现有的70余种鱼类标本分科摆放,以图版和标本相结合的形式完整展现,着重介绍了黑龙江的特产鲟、鳇鱼,被渔民称为“生不见父母,死不见儿女,生在河里,长在海中”的大麻哈鱼以及久负盛名的“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类,并配合以灯光效果,整个展厅呈天蓝色,身在其中犹如徜徉于神秘的黑龙江底。展厅采用场景复原的手段,将古老的赫哲族渔民冰天雪地中破冰取鱼的画面生动的刻画出来。

历史馆

历史馆分为序厅、独特的大河文明、中原农耕文明的虔诚学生、黑水文明的内部整合、逐

鹿中原的天之骄子、关东潮、俄罗斯文明楔入黑龙江流域、日本军国主义践踏中华文明和黑龙崛起等九个部分,讲述了整个流域从亘古洪荒时古人类的茹毛饮血,到建国初期响应党的号召百万大军挺进荒原等史实,共陈列各时期文物14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件套,二三级文物近百件,囊括了流域各个历史阶段,完整客观的展现了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大河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是多种文化相互冲突、撞击、融合的结果,在流域大河文明的积淀下,远古白山黑水的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交融。同时,流域内部文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碰撞、整合,继而是俄罗斯、犹太文明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楔入,最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凝聚成独具特色的黑水文明。

展馆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珍贵文物,使人能够在历史的尘埃中深切体会古老悠远的黑土文化,以玻璃钢浮雕等形式再现了流域历史的延续和演变,表现出流域人民对自然不屈的抗争和龙江儿女奋发的拼搏精神,描绘出了黑龙江流域最为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序厅是整个历史馆的大纲,总括了黑龙江流域各个历史阶段。序厅利用四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立体雕塑和长度约48米的玻璃钢浮雕墙,生动形象的概述了黑龙江流域距今180万年前到公元20世纪历史年代发展脉络。

中原农耕文明的虔诚学生和黑水文明的内部整合:展出了夫余人的文物器具和战国西汉时期的文物标本,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流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流、联系的重要关键阶段。当流域历史进入到早期铁器时代至汉魏时期,西部地区的东胡人、中部地区橐离人和夫余人登上了历史舞台,紧随其后,东部三江平原的肃慎人、挹娄人、东南部地区的团结文化人(沃沮人)也异常的活跃。根据权威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的多年研究,证实在这一阶段黑龙江流域的人们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逐鹿中原的天之骄子:展出了从东胡鲜卑、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的典型器物。从早铁时期延至汉魏时代,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族的社会发展出现了飞跃。先后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称霸一方的奴隶政权,如古橐离国、夫余国、渤海国、金国等。这些民族政权相互争雄,势力此消彼长,各国和各部族互相吞并,加快了东北地区古代民族间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黑龙江流域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的“鲜卑、女真、蒙古、满族”先后逐鹿中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民族大融合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关东潮:清代中晚期,关内旱灾、蝗灾和战乱不断,人们流离失所,大量人口逃往关外,历史上将此次旷古稀有的移民浪潮称为“关东潮”。在这股浪潮中,包含三种人,一是流人,由于触犯朝廷律令被强迫迁徙到边远之地赋役和戍边的客籍居民,被后来学界称为荒漠中传播文化星火的使者。第二种是流民,明末清初,关内广大破产农民迫于生计压力来到东北,从事垦荒、开矿等重体力劳动。第三种是垦民,就是受到清政府的组织和鼓励有计划、有目地的移民。

俄罗斯文明楔入黑龙江流域:1858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黑龙江由内河变为界江,黑龙江流域从此楔入了俄罗斯和犹太民族的文化。在一个半世纪的岁月里,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俄、犹民族文化在黑龙江流域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沙俄吞食我国领土,边疆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清政府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招民实边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惠民实边政策的召唤下,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出现了许多村屯街镇。

日本军国主义践踏中华文明:展出了大量抗联战斗时期的图片及重要文物。清朝末年国力衰退,民国前期的1906年,日本在大连设立了侵略中国的国策代行机关——“满铁”,它是日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经济来源。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屠杀东北抗日军民,对东北的物资进行疯狂的掠夺,从此,整个东北进入了长达14年艰苦的抗日斗争时期。广大东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等,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一道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民俗馆

民俗馆展出了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满、赫哲、犹太、俄罗斯等十个民族的典型器物、服饰等,重点突出了各民族的传统和特色,通过场景展示、塑型、展品及图文等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现了黑龙江流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3]  。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大兴安岭中麓的嫩江两岸。在达斡尔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是类似于曲棍球的“波依阔”体育活动,这种运动在辽代契丹人中非常盛行,被达斡尔族继承下来并延续至今,成为男女老少人人喜爱的群众体育运动。从传统的围鹿棋到精美的刺绣,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库莲到被称为“草上飞”的大轱辘车,都展现出了达斡尔族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8196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族过去世代以狩猎为生,对狩猎生活有着浓厚的感情和熟练的技能,猎民几乎个个都是弹无虚发的神枪手。

鄂伦春族的妇女擅长制作皮毛和桦皮制品。她们按照狍子头皮原样制作的袍头帽,戴起来活灵活现,既能御寒,又便于在狩猎时伪装;妇女们还能将整张桦皮加工成器皿。她们在这些皮毛和桦皮制品上面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反映了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对草原和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蒙古包文化则是整个蒙古文化的缩影。勒勒车慢慢悠悠,马头琴旋律悠扬,都记载着民族游牧生活的漫长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或七月份,蒙古草原上都要举行祭敖包活动,祈求人畜兴旺。祭典结束后,青年男女约会谈情,著名的情歌《敖包相会》就是这种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到了阴历七八月间,草原上还会举行“那达慕”盛会,人们穿着鲜艳的蒙古袍,精致的蒙古靴,开展摔跤、赛马、射箭等各项竞技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族欢庆丰收的喜悦场面。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人民还热爱体育运动,妇女们喜爱跳板和荡秋千,而男人们则喜好摔跤和踢足。

此外,朝鲜族的风味食品也名扬中外,像泡菜、冷面、打糕、烧烤都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磨盘、淌池、铁锅和泡菜坛等都是朝鲜族制作美食的典型器具。

汉族分布地区广大,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说起东北地区的汉族,最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不能不提到二人转,在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东北地区人们对二人转的喜爱。

汉族有很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要数春节,吃带硬币的饺子会交好运,午夜饭后吃冻梨、年三十点长寿灯、正月里不剪头、初一初二不扫地...这些都是东北地区汉族过年的传统习俗。

满族发祥于中国东北,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世纪,中国史籍记载的尧舜时期,肃慎人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有句民谚“口袋房,弯子炕,烟囱立在地面上”形象地概括了满族传统民居特点。满族人的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在东山墙开门,形如口袋,所以被称为“口袋房”。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弯子炕”,可见满族人住宅的独特之处。

从出生时的“落草”到去世后的“丧盆”,从“酸菜火锅”到“满汉全席”,育儿的“悠车子”,待客的“烟笸萝”,这些都是满族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

满族服饰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男子穿长袍马褂,妇女多穿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进,现代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

赫哲族现有人口4640人,以渔猎为生,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本领。他们叉鱼的技术尤为惊人,根据水纹投掷鱼叉,往往百发百中。他们还创造了在冰封江面上凿冰捕鱼的方法,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捕获到肥美的鲜鱼。冰川子、抄罗子、鱼钩、鱼网、桦皮船等都再现了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历史上赫哲人曾被称为“鱼皮部”,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她们将一张张鱼皮按花纹拼缝起来,再裁剪缝制成衣服,做工精细,十分考究。

犹太民族展厅以其精神领袖摩西的巨型雕塑为开端,引领大家进入了独具匠心、曲折迂回的展厅,再现了犹太民族近两千年的世界流散史,在犹太文化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

犹太民族在与其他文化的交往碰撞中“融而不化,融而不亡”,在萝北界江对岸有着俄罗斯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的设置,这是除以色列以外,犹太民族唯一的自治政权。安息日、犹太新年、住棚节、哈努卡节等都是犹太民族的重要节日;约柜、法版、烛台、大卫盾等则是犹太民族重要的礼仪用品,犹太传统文化习俗在它们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俄罗斯民族展厅采用了俄式建筑的圆顶风格,让你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圆顶四周绘制了数位俄罗斯久负盛名的历史名人,在展厅中央彼得大帝的雕塑近在眼前,这位使俄罗斯走上近代强盛道路、为俄国带来旭日东升前曙光的巨人,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

俄罗斯境内共有160多个民族,堪称一座世界民族博物馆。俄罗斯民族的舞蹈表演风格独树一帜,他们的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被公认为世界芭蕾舞的三大经典。

俄罗斯最具特色的还有传统的木制手工工艺品,套娃、彩蛋等做工精美、妙趣横生。俄罗斯人在饮食习惯上,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面包、红菜汤、噶瓦斯、伏特加酒都是俄罗斯闻名遐迩的美食。

发展历史

鹤岗市萝北县的名山岛,2008年7月26日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开馆。这里记载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再现了中、俄、犹太不同的民族风情相互交融的情景。显现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特殊风貌。全国唯一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分为序馆、自然馆、历史文化馆、民俗馆、民俗演艺馆等5个分馆。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黑龙江工具箱
鹤岗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