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建议游玩时间
3小时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1987年建区)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

基本介绍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仅24公里,可乘车前往,亦可乘船经乌江到思渠或洪渡起岸,沿途除乌江百里画廓风光饶有奇趣外,进入保护区后绮丽的风光更使人耳目一新。区内高大雄伟的石灰岩断层,切割幽深的河谷,清冽平缓的流水,河道中矮小的断层形成的落差景观,特别是老鹰岩景点,清澈见底的麻阳河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床静静地流过峡谷。河岸两旁溶洞比比皆是,有的溶洞大小相串,洞中石钟,石笋千姿百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2013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4科417属1165种,蕨类42科89属217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硬叶兜兰、麻栗坡兜兰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苏铁蕨、黄杉、穗花杉、香樟、伞花木、榉木、润楠、黄花白芨、虾脊兰、石斛、天麻、独蒜兰等共60余种。

动物资源

2013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2种,鱼类48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有3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8种。在兽类中有14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豹、林麝3种;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毛冠廘、大灵猫、豺、斑羚、苏门羚、小灵猫、猕猴、林麝、穿山甲、水獭等。鸟类中有15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秃鹫、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红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草鴞、鸳鸯、黄腿鱼鴞、领鸺鶹等。鱼类中胭脂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栖爬行类中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景点

蚀余风光

保护区内碳酸盐岩分布,岩溶地貌发育,由于长期受溶蚀侵蚀,形成各种蚀余景观,有的群岩叠障如刀削剑斩,有的峭石独秀,似玉簪螺髻。

峡谷风光

保护区内麻阳河、洪渡河两条河流长63公里,其中峡谷地带占85﹪,约有54公里长,峡谷高120—350米,宽20—60米,峡谷两侧陡峭,坡度多在70°以上,部分成垂直状形成箱式峡谷。特别是石牌峡谷、老鹰岩峡谷、岩头关峡谷、锯齿山峡谷等,谷底幽深,空气清馨,流水潺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峡谷两侧森林密布,由于树种不同,开花结果,季节各异,黑叶猴穿梭在森林、峡谷、河滩之中,更显其保护区峡谷风景的惊、险、奇、幽、秀、壮的特点。

溶洞探奇

保护区内朱家洞,游龙洞,浑洞,干洞,姐妹洞,龙清塘洞等神秘不可测。地下溶洞群中,随处可见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溶洞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上下重叠,错综复杂,神秘幽深。

像形山石

保护区内碳酸盐岩分布,岩石露头较多,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像形山石。如位于石牌的国画石,鬼斧神剑劈下的“三面红旗”迎风招展。月亮岩,和尚岩,飞来石,鸡翘山等形象逼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保护区的银泉瀑布陪衬下,更显保护区的勃勃生机。

森林景观

在锯齿山、红丝河、大土一带的山脊部,分布着四季常绿的马尾松。马尾松枝叶繁茂,树干通直,冠形挺拔,苍劲有力。人们见到如此景观,自然引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的英雄气概,漫步林中,如置身茫茫林海,闻着飘散的松香,醉人心脾。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8°37′30″—28°54′20″,东经108°3′53″—108°19′45″。

地貌概况

麻阳河、洪渡河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块边缘,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和奥陶纪。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势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标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溶蚀盆地,尘洼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现在上述不同的分层高度,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层状山岳地貌景观。

气候特征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湿度适中,冬凉,夏热,四季分明,有霜期短,生长季节长。保护区年均降水量1158.7毫米,年均经流量428.2毫米,年均蒸发量735.6毫米,与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一年中降水量的变化两峰两谷型,最高峰出现在5—6月,次高峰在9月,最低谷出现在1月,次低谷在8月。年均气温16.7℃,最热7月均温27.2℃,极端最好高温度41℃,最好冷1月均温5.6℃,极端最低温﹣6℃,年均大于10℃以下积温,海拔高低不同,幅度在3500—5500℃之间。保护区的峡谷地带,由于箱状峡谷深切,谷底至由岭海拔相差大,在夏季,山岭烈日高照,气温达40℃左右,十分炎热。谷底由于阳光无法照射或很少照射,其气温随着海拔下降而降,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下降2—3℃,使谷底的温度在25℃左右,十分凉爽宜人,这是保护区峡谷独特的逆温气候特征。

土壤特征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石灰岩,另有少量砂页岩分布。保护区海拔在300—1400米之间,由于森林土壤的形成受母岩、海拔,气候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除黄土到新景,月亮坝至中坝1000米以上古老夷平面有部分黄壤分布外,保护区内大部份土壤为石灰土。石灰土又分为黄色石灰土及淋溶性黄色石灰土两个亚类。黄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峰坡面,侵蚀台阶,溶蚀盆地,洼地,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淋溶性黄色石灰土则主要分布在峡谷两岸峭壁,陡峻的山峰中下部,以及石灰岩形成的峰丛等地段,由于淋溶性强,因而土壤呈微酸性。

历史沿革

1987年,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

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

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归并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5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明确,贵州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省林业厅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0人,所需人员经费由省财政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地位价值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黑叶猴属世界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越南和中国的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据统计,全球野生黑叶猴总数约2000只,贵州省约有1200只,根据2004年,国内外专家对麻阳河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量调查结果显示,麻阳河保护区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麻阳河保护区是一座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贵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