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台头庙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元至清)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新耿南大街

名称由来

到底该叫“台头庙”,还是“抬头庙”?

笔者认为应叫“台头庙”,因其建于高台之上故名“台头”。这样的称呼也许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如“九龙头”为紫金山麓的九个山头而得名,“真武庙”是九龙头建筑群中居首并且大的一座,后因其余山头庙宇损毁,人们逐渐将九个山头的建筑迁至保存完好的真武庙之上,即“九龙”都并存于龙首,“首”的口语为“头”,这就是的真武庙俗称九龙头的原因,实际上真武庙只是当时“九龙头”庙建的其中一座。由此推断“台头”之称成立。众所周知,河津旧城在台头庙之西,地势较低,至今人们还习惯把去旧城、东关叫作“到底下”,反之则叫作“到上边”。再在高台之上建庙,岂不称它为“台头庙”?如上所说,“台头”、“九龙头”的命名应是出于同一思路。

“相传魏惠王拜郊台,今称村为台头堡”(《明一统志》),所释的“台头堡”一说非此台头庙命名的原因。古代帝王祭祀是在都城之郊外,显然“龙门”或说的河津并不是当时魏惠王的国都,其都先为安邑,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如果说“拜郊台”是当时遗风所致的话,就是说台头庙是因“台头堡”村而名,但自古以来以村名命名的大型庙宇还鲜有。

“台头”也罢、“九龙头”也罢,都应是当地人们一种语言习惯的产物。地势较高的居中或居首的所以谓“头”。从庙存碑刻《重修台头庙记》来看,“……庙以抬头名,以其形胜使然,故曰抬头。其地在龙门旧城东一里许,台与平地约高丈余,宽方十亩,东西距三十七步,南北迤逦八十六步……”。所以,台头庙的“台”指高台,“头”指居首的位置,是曰“台头庙”。

此时便出现了问题:是该叫“台头庙”还是叫“抬头庙”?哪个更准确呢?一字之差,好象距之千里。此中迷惑可作如下分析:其一,中国文字十分丰富繁杂,古来通假字多不胜举,包括谐音字普遍使用,“台”、“抬”可等同;其二,“台头”为公认的规范的名字,而“抬头”是老百姓的俗称、惯称,并且“抬头”也寓示着龙门之地包括每个人都能“龙抬头”,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幸福的憧憬。据庙存碑文上的记载,“台”、“抬”二字是兼用的,可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在乎是“台头”还是“抬头”,或者说早已把“台头”习惯上叫做“抬头”了。不管怎样,都是这座庙,都是这座与当时以拜佛为主的觉城寺相对的一座大众化的庙,都是这座能给他们带来吉祥的庙。更令人叫绝的是,台头庙在河津旧城之东,旭日东升、紫气东来,该庙可谓我城之“抬头”(抬头有开始、重要、尊敬之意),“台头庙”、“抬头庙”兼称其,岂非绝妙之极?河津人的智慧亦可见一斑 。“台头”?“抬头”?笔者只建议从现代规范的角度而言,应以“台头庙”名,从人们习惯而言,可二者并用。

文化价值

有人叫它“东岳庙”,也有人叫它“西岳庙”

对台头庙的称谓不仅有“台”、“抬”之混,还有“东岳”、“西岳”之扰。就连政府的有关文本及各方家也有不同的称呼。笔者认为,这里首先有对台头庙称谓考究不严谨之嫌,再者就是时下个别研究者在某些领域不求深入探索,只图标新立异。岂不知对历史的标新立异实际是对历史、对后人的不负责。

称台头庙是“东岳庙”者,是因庙存碑文谓所祀之神“……中曰泰山,左曰后土圣母祠,右曰华岳神……”(《重修抬头后土庙记》,明成化四年立)。可见台头庙主祀神为“泰山”,因其居中,故有文称“东岳庙”。而 庙存的另一立于明成化九年的碑刻——《重修西岳庙兼饬众祠神碑》又曰:“……又建两廊,东有法王催(崔)府判官,土地祠西有子孙,关帅,龙、牛二王庙……”,可见当时只是重修台头庙中居右的西岳一庙,而并非对整个庙宇的重修,亦属正常。这样说,称台头庙是“西岳庙 ”,较称其为“东岳庙”更为不妥。不论是“东岳庙”还是“西岳庙”,亦或是“后土圣母祠 ”等等,都是台头庙里的 建筑之一。

自古以来,华夏各民族就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山神崇拜的习俗,甚至在当时已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佛教作为舶来的宗教文化,一度被统治者所利用、推崇,加之佛教有着其特有的“清规戒律”,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有着苛刻的要求。思维活跃同样有着本民族浓厚文化的华夏各民族人民,大多对本民族的信仰较执著,认为自己所故有的崇拜更亲切也更有效,而且不受佛门的许多限制。人们可以自发地建一所庙宇,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均可以将他们认为值得敬仰的哪怕是毫不相干的“神”供于其中,。因此,在一所庙宇祀有多方神灵,天上地下,山南海北,更加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超凡思想,天下大同,无所不容的博大胸怀。所以,台头庙是以祭“泰山神”的东岳庙为中心,其他西岳庙、后土圣母祠等为辅的综合神庙,而整体庙建应称作台头庙。

建造时间

关于台头庙始建于何时,尚无可考资料。但庙存碑文云“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可见创修早矣。从现存建筑来看,庙建的基本构件为元,形制为明代。而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山神崇拜来看,《河东记》所述河东祭泰山的习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故传至汉代在此建庙可能。

台头庙的价值

文物价值:经专家实地考察,其构件大部分为元代,属明代重修,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价值:它是河津乃至河东、中原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山神崇拜的见证,浓缩着千年华夏的文明,尤其是老百姓的一种自然文明。

现实价值:台头庙座落于全国百强的河津市区内,待以时日重显昔日风彩,则在文物旅游,提高城市品位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如果能还原,它是立体的;历史作为一种过去的形态,之于现在又是平面的。而每一段历史过程中的人、事、物又是连成这个平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可以从这些人、事、物的点滴中将历史简单还原。但愿不久将来对台头庙的修复、开发,能成为龙门文化、黄河文化乃至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一份子。

老人的故事

五六十岁的河津人,说起台头庙,他们都知道。他们三个五个,坐在街头、巷头,说台头庙。他们说:台头庙,在老县。早些时候,台头庙做了粮站哩么。去那里送过粮的,都知道。

河津老县城也只有五六十岁的人才这样叫。年轻人不把台头庙那块地方叫老县,年轻人问半天,才知道老年人说的台头庙的那块地方,原来就是新耿大街,龙岗路交叉十字路口附近。

龙岗路交叉十字路口,南北是新修成的大街。街西有照相馆、街东有小卖铺,紧靠小卖铺有一个豁口。站在豁口,望一眼,看见里面古建筑的屋脊;走几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回望,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古建筑群。一个知情的人,用手指点点,说这里就是台头庙了。

这也真是太离奇了,这就是往昔红火的台头庙吗?话说当年,这里三月十八庙会。当年,年年农历三月十八这里庙会。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来这里赶庙会。想想这里的热闹吧,台头庙门前,跑马的、抬轿的。人们长袍马褂,人流河涌一般。这里卖包子的,看茶炉的,吆喝声,接二连三,人们挤在一处看洋片……

这里的戏唱三天。戏台在庙里。这里先不说戏台,才到庙门口,见不了戏台。庙门两旁一边一个高大威武的金刚。进去是山门(也叫午门),午门过去,才是戏台。一逢庙会,那戏台跟前是一张张大方桌。有钱人家的伙计们,抬着大方桌儿,早早来戏台前占座儿。这方桌上坐的是家眷,是那些个小脚的婆娘和闺女。男人们站在周围。想女眷们齐头整脸坐在戏台前的桌子上,她们扬着个脸,抬起她们的下巴看戏台上咿咿呀呀。她们看着,时不时紧一下她们的小脚,或者手臂儿款款抬起,抹抹她梳得齐整的头。她们的头一定油光粉滑,一个女人的鬓角上或许还插了一朵什么花吧?

戏台过去,一边一个挑角楼,因为八个角,也叫八角楼。八角楼再往后,是正殿。正殿红火。进庙的人们一个个都往这里挤。这里,香火燎绕。有看头的是正殿门前有两个直径二米,高低二米的大效盆。这效盆,口离地面只有二、三公分。两个效盆里面红光闪耀。庙会的这几天,盆里的火连天不断。这是大人为小孩子祈福免灾。三根秫秆,固定成三角形状,用黄纸缠好,戴在小孩子头上。进得台头庙,第一件事挤到正殿这效盆前,卸了孩子头上“枷”。“枷”就是孩子头上戴的那个黄纸缠成的三角形秫秆。大人抱着怀里的孩子,到校盆前,孩子的头一点,枷跌了下去,跌进通红火光的效盆里。这个效盆里的火光就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枷”,累积着烧起来。三天的庙会,这二米高的效盆里,灰烬都要满上来了。

远近闻名的柴老四,也是与这庙会相关。如果哪个人一副清闲的样子,人们就说他,美得像柴老四,舒服得像柴老四。原来,庙会就近的一个村庄,庄上有一个柴家老四。庙会唱戏,他坐在轿子里头,左边一个丫头手端着一支旱烟袋,右边一个丫头手端着一支粉烟袋。他要抽旱烟左看一眼,那烟就送到嘴里了;他要吃粉烟右看一眼,那长长的粉烟杆就有火星一明一灭。柴老四坐车,不要骡子,要驴拉。骡子走起路来,的的聒聒,驴悄声无息的,走起来平平稳稳。柴老四打关司,不走旱路,走水路,打造一艘大船——五彩船,扶红挂绿,下到汾河,张张扬扬到了外省。人没到呢,名早扬过去了。柴老四打关司,要的就是这个名声。柴老四的名声到外省了。三月十八庙会,认识不认识柴老四的人们,都知道轿子里坐着的那个人,是柴家老四了。因为庙会,人们认识的和听说过的柴老四,连同柴老四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后来,柴老四是哪村人不清楚了,柴老四的故事也好象模糊了,但柴老四这个名字成了一个悠闲的符号,被人们惦念着了。

当年在这里热闹的人们,大都做了古。上面的情状是适逢庙会热闹的景象。那么,在当年,人们散去,这里的台头庙是个什么样子呢?

散去了人们的台头庙,是静穆的。此庙历经多年,曾经热闹非凡,是有缘故的。据史实记载,台头庙为战国时期神祗承传魏惠王,是现有早的一个文化群落。台头庙,“台头”一词,《明一统志》说:“相传魏惠王拜效台,今称村为台头堡”。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公元前400年至前319年人,公元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其先都安邑,即今运城安邑水校之处,与河津一地之遥。

从现存的碑文来看,台头庙“……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又有文字记载,庙地原有300多亩,现存庙址东西宽80余米,南北长360余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从文字史料和老年人的叙说,此庙从山门(午门)进来,有前殿五大间、中殿五大间,后为正殿,正殿左右有配殿。正殿前,分东西有钟鼓楼亭(八角楼)。庙两侧分东西有长廊各12间。据碑文:《重修西岳庙兼饬众祠神像碑》中记载:三庙之后,“又建两廊,东有法王太尉催(崔)府判官,土地祠;西有子孙、关帅、龙、牛二王庙,中为楼台……”想来,两廊是后续建成也未可知。

从碑文“中曰泰山,左曰后土圣母祠,右曰华岳神口殿各三间……”之陈述,此台头庙主祭神为“泰山”,是神庙。台头庙又称泰山庙。庙中前殿五间、中殿五间,里头所立神像,不得而知。但正殿的主神泰山庙,及其左右配殿还是有记载的。

台头庙正殿中曰泰山,是中国现存早祭祀大山神祗的庙殿之一,是较早祭祀泰山神祗的地方。因为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古人以为山岳也有降雨的神力。山岭的高峻雄伟和岩谷的深邃,令人们感到神秘、恐惧,令古人顶力膜拜,产生出神化的观念。泰山神祗为主殿,右有华岳神祗,此台头庙可说是一个山阿神祗主庙。河津与华山一河之隔,两地交往,民间信仰习俗传授快。碑文中记西岳华山,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西岳华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美好传说: “沉香劈山救母”。此神话说的就是华山三娘私恩凡夫刘彦昌,并生子,被抓回押在华山之中……

台头庙中,与泰山、华山二山神并成一体的是后土殿。记得小时候,去东家西家,家家屋子的墙上都有一方墙洞,墙洞里头有一个土头土脸的老爷爷。这个老爷爷就是土地爷。逢年过节,家家都要给他烧一柱香。城里也供奉土地。城里头,老辈子的城里人年年都去城庙烧香,北京还有城隍庙会;地坛、社稷坛也是每年祭奠的场所……不管是小农家的土地爷、城里的城隍庙,还是北京的地坛,这都是一种古老的对土地的崇拜,是土地文化的一种表现。但后土祠供的是女身像,城隍与土地是男身像,这怎么能扯在一起呢?《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又《礼记 祭法》曰:“共工后世之子孙,为后土之官。”《周礼 春官 大宗伯》曰:“王大封,刚先告后土,”其注曰:“后土,土神也……”这以上的土神都是男性。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觉着只祭天不妥,让人在今万荣建起后土祠,并亲自来万荣后土祠拜祭后土。他在拜祭后土祠时,写下了一首风流浪漫的《秋风辞》。辞中:“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想象当年的情景,那一定是汉武帝看着后土祠女神像,为着这个女神的塑像,怀有了一种情愫;要不就是汉武帝拜祭的是眼前的女神,思慕着的却是心中的女神了。不管是眼前的还是心里的,后土祠的神像被女性化了,从此称后土为“地母”、“后土娘娘”。有意思的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三月十八。三月十八是台头庙庙会的日子。这里是巧合、还是台头庙的庙会就是来源后土祠娘娘的生日呢?农历三月十八,大地一片春色,充满着生机,中有泰山,西有华岳的台头庙,却非常巧合地以后土娘娘的生日立庙会,这里头是不是有着一个什么样的为人所不知的由头?

话说台头庙两廊,一东一西。东廊有法王太尉催府判官,土地祠……;西廊有龙、牛二王庙……《通修》碑文中,记有“道光八年修阎罗殿,九年修后土殿,十九年修娘娘殿,又修关帝……山神、土地、药王、财神、保婴圣殿……”

崔府君在民间极有名,相传他在世时昼理阳,夜治阴,死后奉为主幽冥之神,就是相传的判官。

龙王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相当的地位,具有降雨的神性,是象征祥瑞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龙又能化身于天子,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

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耕畜,于农耕经济作用很大,旧时农民多供牛王,以冀保护耕牛,使不染瘟疫,是旧时农家家畜的保护神。如果龙王各地还有有关庙宇,如:龙王庙。那么,有关牛王的庙宇却是很难找到了。在科技、经济发展的今天,牛都是少见的稀物了。而这台头庙里头,供之,这一点,对于台头庙是很有意味的。

“保婴神圣殿,也就是“保珠娘娘”,是小孩子要过一个出痘(天花)之生死大劫难。于是有了这个专职神祗,保佑儿童平安。此神在人们似乎也不像龙王、判官那样耳熟能详。但这久远的“保珠娘娘”,经人们从远古唤醒,还是传达出了一种亲切和神秘。

药王庙各地也有。传说中药王有三。其一扁鹊;其一为唐孙思邈;其一韦慈藏。这里的药王庙里究竟是哪一个,无可查寻。

财神有文财神、武财神,还有五路财神、增福财神、天官财神等。台头庙中的财神是文财神还是武财神,或者哪一路财神,也是无从得知。

《通修台头后土庙碑记》中记有道光八年修阎罗殿。说该庙中有地藏王、十殿阎王,十八层地狱,轩辕皇帝……。这是今人所谓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发源地在今尼泊尔,此教较早到西藏,再到中原。在中原文化的交融中,失了其原汁原味,也因其原产地的民间性、输入西藏过程中的民间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不管此教何年驻入台头庙,都没有了实质性的原本佛教风味了,此台头庙的地藏王、阎罗王,也均视为“民间神祗”。阎罗殿从来为人们所惧怕,那是地狱,是专门惩治恶人的地方。言人受苦难,说是打进十八层地狱。民间流有《十殿地狱》。这十殿地狱,除了第一殿阎王,保护生前善行善德之人,使其灵魂安然经过十八层地狱,保送到西天极乐世界外,其他几殿阎王,全是惩治恶人:二殿是割舌地狱;三殿是落蒸地狱;四殿是铜柱地狱,五殿是油鼎地狱;六殿是石压、舂臼地狱;七殿血池、枉城地狱;八殿是刀锯地狱;九是火山、落磨地狱;十殿使恶人转为禽兽,使之永世不能转生。这样的阎罗殿不是台头庙一处曾经有过,周围庙宇也曾有过。有锯有磨有人,其塑像活龙活现,其景观狰狞非常。此殿的本意是劝世,是教化。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人死了,神死了,鬼活着》。我从中看到对神的敬畏。人没有了敬畏,还能有什么?

除了上述,台头庙中还有献厅、斋房、寝宫、香亭、山门、角门、书室、道院……这里真如碑文记载:“其规模广大”,是一个小小的世界。 那么,碑文中紧接着的“……象设之壮严。二百余座妥俏百神,飞金涌碧……”,我们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台头庙累年,历经多少风雨,些许真的记忆只怕也是这近百年了。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颤抖着手,他说:“这庙,我小时候常在里头玩耍……日本人来了,在里头(台头庙)扎军,是日本人的司令部……后来,二战区又占了……

“台头庙做过学校,那是1946年吧,是乡宁师范学校……

“解放后,台头庙成了粮站了……”眼前的这个老年人,说两句,歇一歇,不知道是累着了,还是他要想一想。旁的人看他说话急人,便在一旁插话,说台头庙后面一边一个的挑角楼(八角楼),文化大革命后,拆迁到九龙庙了。说那时候有农民业余剧团,常在戏台上面唱戏。那时候唱小旦的没女角,都是男角;我们这里的吴家关十拉八条旦,说的就是这个。看周围几个老汉,提起当年的这些事情,嘻着眼睛笑,他们说着以前的台头庙,想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台头庙的戏台(乐楼)到1982年,倒塌了。后来,它跟挑角楼一样也迁建于九龙庙。

老年人说不知道从哪一年,这里的三月十八,不再有庙会了。

眼前的这个空落落的台头庙,只是一个前殿、中殿和正殿。它们的里面全放了货物了。

想当年,台头庙“周围缭以垣墙,其庙貌琉璃兽檩,题雕梁画栋,其神像黼黻,衣冠珠翠丹罂,巍然而可畏,凛然而可敬 ……”想当年,三月十八的庙会,跑马的、抬轿的,一块挤着看洋片……还有那个红火燃着了的效盆,那个远近闻名的柴老四……

这些都不一一存在。

有人说,这个台头庙,以台头命名是因为它是九龙头的头龙,因而叫台头庙;因为有女娲补天的传说,所以叫它后土庙。周围的人们说,这个台头庙,是五社庙,是高家湾、吴家湾、米家关、米家湾——四村五社共同筹建起来……岁月短暂,这些个都只是远古的一个回音,真实的只有这里曾经的辉煌。

修复的台头庙

台头庙已修复了三座大庙,雕刻了两座石雕,修建了名人桥,为河津人而知。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山西工具箱
运城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