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珠塔

所在地/隶属
上海市松江区刘家山村460号

基本介绍

护珠塔,又称护珠宝光塔,俗称斜塔。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记:“护珠塔,在松江县天马乡天马山中峰,圆智教寺后。宋元丰二年(1079年)横云里人许大全建。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修。清乾隆年间,周厚地编《干山志》则谓此塔名宝光塔,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得宋高[宗]赐五色舍利,藏于塔内,故有南宋时建塔之说。”①是志虽存有两说,却基本认定建于元丰二年。

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砖石结构,七层八角,高18.82米,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景区,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截至2015年,护珠塔向东偏离2.28米,倾斜度7.10°。由于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成为上海一大奇观。

历史沿革

护珠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18.82米,楼阁式。每层有腰檐、平座、栏杆,原是一座玲珑的宝塔,相传塔里藏有舍利珠,夜间闪耀光芒,故称“护珠宝光塔”。

塔始建年代,据松江博物馆馆藏的《干山志》载,塔建于南宋绍兴27年,建塔人为南宋银甲将军周文达。

又据《干山志》卷十记载:“宝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级,登览者极江海之观。”

《干山杂志》:“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显宝光,故名。”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灾,只剩砖砌塔身。

塔因长年无人管理,损坏严重。

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

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

1982年,勘查发现,塔身向东南倾斜6°51′52″。

因塔严重倾斜,故俗称斜塔。

随即,上海市文管会组织成立“天马山宋护珠塔研究修缮组”,确定了“按现状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缮方案。

1984年,开始施工修理,采取传统建筑工艺,先用竹木架支撑,扶住塔体;再在每层腰檐筑铁箍;然后用8根钢筋,从塔顶贯穿而下,到达塔基后,似“蟹爪”向四面八方横向伸出,直接连结地下岩石,以拉撑塔身,保持斜而不倒的奇姿。

经测定,经过修缮后的护珠塔,可抗6级以下地震和10级以下风力。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

由于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成为上海一大奇观。

为了保护珠塔,1987年底对塔身进行了加固,以保护珠塔斜而不倒之雄姿。

荣誉及其他

不倒之谜

民间传说

传说一:在塔的东面20米处,有一株古银杏树。相传是周文达所植,古树分技呈龙爪状,向西扑抱塔身。当地老人云,此银杏树是山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所以几百年来斜而不倒。

传说二:百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神秘人来到护珠塔脚下,他们用镐在塔底刨个不停,一阵忙碌后,他们好像找到什么。

于是只要到了夜晚,护珠塔脚下就会经常出现挖宝人;终于有一天,护珠塔塔底被挖出一个大洞。

于是一种恐怖的说法开始流传,护珠塔的镇塔之宝被人挖走,护珠塔就要倾倒。

根据这个传说,林晓明认为传说中被挖走的镇塔之宝很有可能是舍利子。

但这颗舍利子真的是在塔底被偷的吗?按照江南古塔的结构,五色舍利珠应该藏在塔叉顶部,塔砖结构有一个天宫,天宫里有一个银匣藏在里面,然后盖顶时把它封起来。

经过查找资料,林晓明似乎找到答案:“乾隆五十三年,护珠塔经历一场火灾,塔顶全部烧毁,木结构荡然无存。”据传说,护珠塔之所以会发生该次大火,也是与塔藏著舍利子有关。

据了解,传说塔里埋藏舍利子后,人们都来朝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香火非常旺,到清代乾隆年间,朝拜时焰火掉在塔心里,就造成火灾。

根据该说法,似乎护珠塔倾斜的原因是挖宝引起的。

专家解答

1、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龚成通老师通过观察,得到否定了两个原因:

(1)天马山塔底层确实缺掉很大一个角,但是但是从数学形状观察发现倾斜方向与缺角方位不对应,根据重心位置研究下来觉得挖空形成缺角不是宝塔倾斜原因。

(2)塔内木结构对塔身有一定支撑作用,但是木结构应该是对称分布的,火灾使木结构荡然无存,深入塔身的支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导致塔身往某个方向歪斜。

龚成通得到的结论是天马山护珠宝光塔的倾斜应该是由于“跟建造塔当年相比,地基情况积累了巨大的变化”的缘故。

在后来的专家论证和修缮操作中,证实了龚成通的论断:挖开的土层显示天马山斜塔塔体坐落于两种基础之上,即一半在山体基岩上,一半在石碴上,导致塔身倾斜是地基情况有较大变化造成,与缺角无关。

2、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家佑说认为,塔建在一个山坡上,从土层来讲,东南土深一点,西北土浅一点,那么它的基础是一边硬一边软,这就是塔倾斜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乾隆时期的那场大火对塔身破坏比较严重,也进一步加剧塔身的倾斜。

3、建筑专家提出塔的倾斜和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有很大关系。护珠塔的材料是混凝土结构,古代建筑用很粘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砂子拌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很坚固,接近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除了建筑材料外,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护珠塔的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而且每层的门不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著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同时因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断裂塔身也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

修缮保护

监测

塔身和四周安装了四台摄像机、风速、风向仪,以及塔身中间传感器。天马山斜塔的身体状况将实时被关注监控,并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掌握白蚁、变形、沉降、风速、风向、含水率、含盐率、湿度、温度、降水量、裂隙、渗漏、位移、振动等方面的状态数据,并根据情况开展相关修复或固定工作。

维修

1982年,上海市文管会组织成立“天马山宋护珠塔研究修缮组”,确定了“按现状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缮方案,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表示,一直密切关注天马山斜塔的保护情况。每年都会在年头和年尾对斜塔进行两次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如果是天马山斜塔结构出现问题,那么肯定会启动大修。根据检查情况来看,古塔的塔体结构并无损坏,只是由于年久侵蚀,外立面出现了一些裂痕和脱落。根据情况,2015年下半年可能对古塔的外立面进行一次修缮。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上海工具箱
松江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