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

所在地/隶属
南亚恒河平原中部

基本简介

恒河(Ganges River)印地语作 Ganga。梵文天城体:गङ्गा,拉丁文注音:Gaṅgā,英文:Ganges,意为“从天堂来”。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程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尽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km的长度使其无论以世界标准还是亚洲标准衡量都显得短了一些。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实为塔婆万草原,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印度对恒河源头说主要出于宗教考虑,而不是根据地理)冰川,全长 2700km,流域面积 106 万 km2(不包括支流贾木纳河及其以上部分);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 2.51 万 m³/s;其中在印度境内长 2071km,流域面积 95 万 km2,年平均流量为 1.25 万 m³/s。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 1/4,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 16 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 恒河大部流程流经印度领土,不过其在孟加拉地区的巨大的恒河三角洲主要位于孟加拉国境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 4 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Varanasi)圣城。恒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加上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被视为“圣河”,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水系

恒河发源于中印西藏边界印度一侧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其 5 条源流-帕吉勒提河(Bhagirathi)、阿勒格嫩达河(Alaknanda)、曼达基尼河(Mandakini)、道里根加河(Dhauliganga)与品达尔河(Pindar)全发源于北方邦北部山区。其中两条主要源流为阿勒格嫩达河(两河中较长)与帕吉勒提河,前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楠达德维山(Nanda Devi)迤北约 48km处,后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根戈德里冰川(Gangotri)脚下冰洞,海拔约 3,050m。根戈德里本身是印度教徒的一个朝觐圣地。然而,根戈德里东南约 21km处的高穆克(Gaumukh,东经79°5′0.345″,北纬30°55′35.31″)被认为是恒河的真正源头。

河源

源头至安拉阿巴德为上游,恒河的两个较大源头是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河上游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 3150m 急降至 300m,急流汹涌。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才被称为恒河。当恒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时,海拔已降至 120m。上游河段以赫尔德瓦尔为界,以上的河段穿过西瓦利克山脉,河床多为岩石,河道狭窄,多急流;以下的河段进入平原,河面变宽为 0.76~3.3km,泥沙淤积,河道两侧多沼泽和低洼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时,流量为 200m³/秒;雨季时,流量达 5680m³/秒。

中游

安拉阿巴德至西孟加拉邦为中游,恒河接纳了最大的支流朱木拿河,水量大增,河面变宽,体形弯曲,地势平坦。旱季时,河宽约 1km;雨季时,河宽为 5~6km。接着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又集纳了许多支流,浩浩荡荡地奔向下游。

下游

西孟加拉邦以下为下游,入孟加拉国后,恒河被称为帕德玛河(意为荷花),分成数条支流,在达卡西北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湾。由于受气候的影响,雨季时,泛滥成灾;旱季时,水量却供不应求。特别是 1970 年,印度在靠近孟加拉国边界建成法拉卡水坝,使恒河旱季时流入孟加拉国的水量减少了 3/4,导致两国原来因为水资源问题而紧张的关系更加突出。为缓和紧张的关系,两国于 1996 年 12 月达成协议:旱季期间,当恒河的流量在 1980m³/秒以上时,孟加拉国可得到至少约 990m³/秒的流量;当流量低于 1980m³/秒时,孟加拉国将分得流量的一半。

水文

由于恒河平原整个地表地形几乎没有差异,恒河流速缓慢。在德里的亚穆纳河与孟加拉湾之间,距离近 1609km,落差仅约 213m。恒河-布拉马普得拉河平原总面积为 77.7 万 km2。平原冲积层在有些地方厚达 1829m余,但冲积年代可能不超过一万年。

支流

马甲藏布 恒河上源支流。又名孔雀河,曾译为麻楚河。位于西藏西南部普兰县境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兰批雅山口附近的马羊浦,源头海拔5400米,向北流至茄勒纳布朗玛不加曲后折向东流,纳过拉曲后始称马甲藏布,继续流经普兰、科迦,于谢尔瓦附近汇入尼泊尔王国,名呼那卡那里河,在梅耳查姆折向南流入印度国境,在巴特那附近汇入恒河。中国境内长110千米,平均坡降16.1‰,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4.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3亿立方米。流域内有天然牧场和土质肥沃的农田。

流域概况

恒河穿过西瓦利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入平原,与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结伴并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时聚会一堂,地势再降至 120m。由于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浊,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结果褐色的恒河水与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显的水线,以后逐渐交融混合。恒河接着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圣地瓦腊纳西,又集纳了许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达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宽阔,水流浩荡地奔向下游。进入孟加拉国后,恒被称为帕德玛(意为荷花)河,分成数条支流,并汇合大拉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就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它的面积达 56980km2,地势低平,海拔仅 10m。这里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重要种植区。布拉马普特拉河长约 2900km,水量充沛,河道亦极其稳定,上游即雅鲁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称“松达班”,梵文意为“芳林”。

生态

恒河-亚穆纳河地区曾经森林密布;史实记载在 16 世纪,可在当地猎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狮和虎。多数原有自然植被已从整个恒河流域消失,土地被强化耕种以满足总是在增长中的人口的需要。仅在孙德尔本斯三角洲地区还可以发现有一些孟加拉虎、鳄和沼泽鹿。所有河流,特别是在三角洲地区,鱼类均十分丰富,它是三角洲居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

恒河流域人民在种族上属于混合来源。在流域的西部和中部,他们原为雅利安人的后裔。后来,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从西面到来,与他们混合起来。在东部和南部,主要是在孟加拉地区,藏人、缅甸人和各种山地民族也混合起来。欧洲人来得还要晚些,并没有怎么定居下来或与他们通婚。

恒河平原在历史上一直是印度斯坦的中心地带,是其连续几个文明的摇篮。基督以前的阿育王帝国的中心为巴特那(Patna),在比哈尔横跨恒河两岸。伟大的蒙兀儿帝国的中心在恒河流域西缘的德里和阿格拉(Agra)。坎普尔(Kanpur)北面恒河畔的根瑙杰(Kannauj)是 7 世纪中叶囊括北印度大部地区的戒日王封建帝国的中心。在 12 世纪开始的穆斯林时代,穆斯林的统治不仅扩展到整个恒河平原,而且扩展到整个孟加拉。在三角洲地区的达卡与穆尔希达巴德(Murshidabad)是穆斯林政权的中心。

在三角洲,加尔各答及其卫星城镇沿胡格利河两岸延伸约 80km(50哩),形成印度人口、商业和工业集中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恒河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世界上的任何河流。它从远古就受到崇敬,今天则被印度教徒视为最神圣的河流。虽然被称为圣地的印度教徒朝觐之地遍布次大陆,但那些坐落在恒河边上的圣地具特殊的意义。其中有安拉阿巴德附近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合处,1~3 月间举办沐浴节;数十万朝圣者沉浸在河中。

加尔各答的胡格利河也被认为是神圣的。恒河朝觐的地方还包括根戈德里及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这两条源流的汇合处。印度教徒将死者的骨灰撒到河上,相信死者这样就会直接升天,恒河岸边的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焚烧死者的火化场(河边台阶顶部建立的寺庙)。有的人会特地来到恒河洗清自己自身的罪恶,包括老人,恒河上有老人的尸体也是理所当然的。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北京工具箱
密云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