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1984年建区)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赤水中部葫市镇金沙沟

历史沿革

早在一二百年前,有关赤水桫椤的记载已经见诸于相关书籍。清道光年间编撰出版的贵州《仁怀直隶厅物产志》中就有记载:“地产桫椤,叶如凤尾,色青。”清道光年间的

十二怀辖区内便包含赤水。

198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组成“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考察组”深入赤水金沙沟一带去考察贵州省珍稀植物——小金花茶。无意中发现到桫椤,并确认这种植物就是世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从而结束了赤水桫椤长期不为人知的历史。赤水有大面积桫椤分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乃至世界。

1984年,赤水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1992年,国务院批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为“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设地球爬行动物时代标志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游览观光园林,正式命名为“中国侏罗纪公园”,这是中国惟一一个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级公园。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年被接纳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位于贵州省赤水中部葫市镇金沙沟一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45′—106°03′N,28°23′—28°27′E。

地貌特点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递降的过渡地带,海拨290~1730米。

气候特点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7℃,降水量1200~13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大于84%。

水文特点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赤水河经过,赤水河位于川江南岸,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

区域范围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3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5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40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38平方公里。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国家级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

植物资源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桫椤生长良好,分布集中,数量达4万多株,在很多地带形成优势的植物群落,被誉为“桫椤王国”。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截止到2007年,据考察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蕨类植物近200种,种子植物500余种。

动物资源

截止到2007年,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有兽类10种,鸟类110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10种,鱼类39种,昆虫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8种。

开发利用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递降的过渡地带,海拨290~1730米。是侏罗纪地球史迹自然生态园林。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辟了甘沟、大水沟、两岔河三个景段供游人观光游览、生态旅游、回归自然、领略远古风貌,面积38平方公里,以“古生物活化石”桫椤为主体景观。

生态价值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表现出很大的特殊性,成为同纬度地区一种特殊的生态类型,加上这里地势险峻,人迹罕至,环境受人的影响甚小,迄今为止保持着原始的“本底”状态。区内少破坏,无污染,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平衡稳定。

桫椤系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在保护区、科研、观赏上具有重要价值,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的桫椤,普通株高4-6米,很多地段成片分布,形成以桫椤为优势的植物群落,种群数量达4万余株,具有桫椤数量多,生长好,分布集中,生态原始的突出特点,是目前国内一处十分少见的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典型代表意义十分突出。桫椤作为历史的见证,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对研究古后地质节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对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对保证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桫椤也因树形优美、生态环境特殊而极富观赏价值。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贵州工具箱
遵义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