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馆

官网
点击查看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路17号草堂2号

基本介绍

成都市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坐落于成都市浣花文化风景区,毗邻“杜甫草堂”,占地面积23.5亩,建筑面积6512平方米,馆内园林绿化率达70%,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园林式文化馆。现有事业编制数101人,在编聘用人员78人,设有调研宣传工作部、舞台艺术工作部、视觉艺术工作部、艺术普及工作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部、基层文化工作部、数字化工作部、办公室、人事部(党办)、财务部共10个部门。

近年来,成都市文化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围绕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积极作为、锐意创新,以全民艺术普及为重点,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总分馆制”和服务效能督查为抓手,以数字文化馆建设为契机,以文化志愿服务为拓展,精耕细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成都市文化馆坚持全年365天免费对外开放,开馆时间从早8:00到晚20:30,每天开放12.5小时,向公众提供各类公益文化服务。馆内常设免费开放项目14项,包括文化艺术培训、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报刊书籍阅览、文化艺术普及讲座、数字文化活动体验、体育健身、电影放映,为文艺团队提供活动场地以及向市民开放免费停车等。2018年,为市民免费开办文化艺术培训班1157个,举办“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讲座104场,组织开展全市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4场,在馆内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展览8场,为文艺团队提供排练活动场地服务1234次,“文化天府”服务平台注册用户逾32万。平均每天到馆活动人次约1600余人,全年到馆活动人次约60余万人。

原成都市群众艺术馆,是成都市政府设置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进行社会审美教育的主导性群众文化业务职能部门,是全市群众文化的活动中心、辅导中心、组织中心、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她努力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面向我市广大群众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全面推动群众文化艺术繁荣,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

地理环境

位于草堂路17号,占地23.5亩,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广场2500平方米,园林绿化率达70%,被誉为花园式文化馆。2005年7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文化馆称号。

在这里,成功推出了“成都故事”周末讲座、老年艺术大学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文化服务品牌;在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文化惠民的时代呼唤中,开展了“蓉城十佳少儿艺术新苗大赛”“老爸老妈才艺秀”“人日唐风民俗游”“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一系列创意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并成为成都的文化名片;《成都掌故》《成都群文》《成都故事》系列丛书、刊物,引领和培养了一批批代表本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营造了成都群众文化的绿洲,增强成都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开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热潮中,成都市文化馆建立了基层群众文化网络,每年辅导培训数万人,让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城乡街道社区,繁花织锦;利用成都得天独厚的民间艺术,向世人展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在香港、澳门、北京举办成都大庙会、瑞士日内瓦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使独特的民间艺术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

荣誉及其他

成都市文化馆全力打造的高水平、纯公益性“金熊猫少儿艺术团”设少儿合唱队和少儿舞蹈队,由少儿艺术编导、全国“群星奖”辅导奖获得者陈铁军任艺术总监,聘请省歌舞剧院、战旗歌舞团专家任教,培训授课等费用全免。该艺术团将作为成都优秀少儿组织团队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比赛及访问演出。

作为成都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都百姓的精神家园,成都市文化馆将不断改善服务,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成都市文化馆坚持“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全域成都”的工作理念,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着力加强创新型工作。立足“由本馆向全市、点上向面上”两个转变,通过运用前期抓策划、中期抓指导、后期抓成效“三段式”主要工作方法,抓住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免费开放、文艺骨干培训和活动组织、媒体的传播和社会影响四个重点方面,全馆的工作思路有了创新,工作成效取得突破,整体工作得到全面推进,推动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发展,拓展了全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坚持观念更新,从全局高度把握总体工作。坚持让广大群众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一个目标”,抓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建立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两个方面”,突出创新性、广泛性和成效性“三个要点”,提出“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活动品牌化、群众文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以及“全社会都是文化阵地”“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等新的思维和观点统领全馆工作。二是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全市315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城市街道文化中心)334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部建成开放,由政府配套相关设施设备,落实人员和经费,基本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和15分钟市民文化生活圈。三是推进免费开放,拓展社会公益文化服务领域。开办免费培训项目“成都市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常年组织“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公益讲座,开展中外民众公益文化交流演出,免费发放各类文艺辅导教材,运用网络将免费演出、培训、讲座普及推广。四是探索联动机制,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承办两年一次的国际盛会——“成都国际非物质遗产节”重头戏“开幕式暨天府大巡游”,每届均被执委会评为“突出贡献单位”;集歌咏、广场舞和摄影等于一体的“成都风”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荣获全国群众文化品牌称号;2010年,全市群众文化创作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59项。五是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建立“金字塔”型四级辅导模式,全市群众文艺辅导员人数超过12000人;每年组织全市文化馆馆长、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中心主任)和村(社区)文艺骨干集中业务培训;深入基层开展群众艺术团体辅导,每年举行免费培训班200个,参训文艺骨干达10万余人次,辅导群众近100万人(次);坚持群文理论调研工作,调研成果多次在全国文化馆工作会、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工作会等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六是着力组织活动,切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普查全市项目340多项,初步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形成了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高校”主题活动,指导成都大学建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社团”,在全国首开了先河;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第二课堂”普及教育,编撰非遗辅助课本教材,让非遗教育走进了中小学。七是强化活动传播,扩大工作影响面和知晓率。在主流报纸创办了“报纸上的文化馆”专版和“网络文化馆”,阵地上举办的辅导、展览、比赛、讲座等群众文化活动同步在报纸、网络开展,拓展了公共文化文化空间;开展“文化馆长当导游”“体验成都文化地图一日游”“市民走进特色星级文化站”等系列文化之旅体验活动,组织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各行业的市民走进各级文化馆、基层文化站和身边的文化活动室,了解免费开放服务项目,享受免费开放设施,参加公益艺术培训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之年,成都市文化馆将围绕成都市的中心工作,树立公共文化创新思维,举“全域成都”之纲,张“公益文化”之目,抓“群众活动”之重,切实把文化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年5月,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单位,并予以通报表扬。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四川工具箱
成都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