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祠堂

别名
忻州杨家祠
门票参考
5元
开放时间
全天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鹿蹄涧村

基本介绍

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景观

元代时,杨家十七代孙奉旨建祠,明清时又曾予重修,已大部分成为明代遗物。

杨家祠堂分为前后两院,有堂屋、东西厢舍、正殿等。前院,奉祀杨业后裔。后院,东西厢

房三间,正殿五楹,殿顶为悬山式。正殿内,塑有杨业与其妻佘太君的坐像。杨业八个儿子的彩塑分列两旁。祠内,有“佘祖图”碑一通,碑文铭记着杨业后裔世系。大殿前,竖有鹿蹄石一块,形状奇特,雕刻秀美。

杨家祠堂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杨家祠堂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正殿为抬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三间。两边配有厢房。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杨忠武祠5元 七郎墓5元

住宿

可以借宿在村民家中。

交通信息

杨家祠堂位于忻州市代县鹿蹄涧村,距代县城东北19公里。代县古城代州,不仅是杨家将出生入死的战场,也是杨家将的坟茔和故居所在地。

忻州市代县鹿蹄涧村距108国道2公里,可从代县租车前往;也可乘代县至繁峙方向的班车往返。

历史沿革

杨业,北宋名将,初为北汉军官,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因为屡立战功,人称“杨无敌”。后投宋,宋太宗因他熟悉边事,任命他为代州刺史,长驻代州(今代县)抵抗辽兵。杨业与其子能征善战,威震中原,杨家将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

杨家将中首先令人怀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为国捐躯的杨令公。《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曾在北汉任职29年,屡立战功,威镇边陲,人称无敌,累迁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杨业也随之归宋。宋迁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杨业遂移家于代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来犯雁门,杨业命部将断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骑北出勾注山西陉。契丹军于雁门峡谷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宋军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毙其名将,获其甲马。杨业以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山,杨业与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门山下,深追敌军至雁北朔、应、寰等州。

雍熙三年(986),宋五路出兵伐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北出雁门,雁北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后来,其它四路相继败归,西路已成孤军,契丹遂倾全国之主力军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杨业等奉命返归代州,分兵守护平型、飞狐、雁门诸关。宋朝廷决定将雁北起义军和汉民二十万人分别迁入河东(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杨保护撤退。杨业主张避免与新胜之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在分繁峙县城西北三十里)北出应州,虚张军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义军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诬杨业惧敌,力主正面进兵,而自己又不为先锋,杨业只好从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线。临出发前,请潘美等派伏兵于陈家峪(朔县境内)接应。杨业率部至朔州东与敌相遇,被困,突围后退到陈家峪,不见宋兵前来接应。杨业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手刃辽兵数十百人,中箭堕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时年五十五岁。杨业死后,潘美等极力掩盖杨业的功绩,并推卸自己的罪责。经杨业妻折氏(即佘太君)上书力辩,宋太宗才降旨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今,谥“忠武”。  祠堂塑像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约要数“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了。据清代人康基田著《晋乘搜略》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即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编者)之亲援桴鼓然。”又据《保德州志》载:“杨业娶折德衣(yi,音衣)女。”“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折氏即佘太君,传说中对她的事迹虽有夸张,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祠堂塑像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杨延昭。据《宋史》记载,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讳而改名延昭,后人又称他“杨六郎”。杨延昭“幼年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雍熙三年,“杨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由于他骁勇善战,深得宋真宗钟爱,咸平四年十一月,加封他为开国公。加封敕旨中称赞他“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并要他“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杨业战殁后,杨延昭的抗辽活动主要在高阳关(今河北省)附近的边防前线。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卒,年五十七岁。

在民间传说里,杨业的八个儿子中,有的随父战死,有的被潘美杀害,有的愤而出家为僧……虽然多无史书记载,难以稽考,但杨家“奕世将略”、“一堂忠烈”的家史,确是光照中华大地,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的。

在鹿蹄涧村,除了能看到杨令公祠,还能看到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这轴族史卷全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据说这是杨家“五通”(五个史卷轴)之一,其余的都已失传。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牒。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的一个,死后封为和王。敕牒字迹尚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敕文的后面还有尚书等十余人奉旨降敕的署名,卷轮中共有四人的传记、五人的画像和赞,杨存中列为第三。杨存中的传、赞后面都署有南宋名臣周必大的名字,应为周必大所撰,但是否为周必大所书,尚难肯定。传中说,杨存中为“代州崞县人,一生功揭天地”;死后,太上皇高宗”不安寝者三日”。赞词是:“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卷中其余的是杨业后代子孙、宋代显官功臣杨克让、杨时、杨大异的传、画、赞、传、资的作者署各有邹浩、留正、方逢辰等,画像上一律无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列于首位的一个没有配传(传已失落)随画像后面,有八句笔迹刚劲的赞语:“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落款是“尚书范仲淹赞”。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杨业、杨延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这几句赞语,很可能是范仲淹为杨业或杨延昭的画像所作,而画像前面失去的传记,自然也可能是杨业或杨延昭的了。

另外,在鹿蹄涧杨令公祠里还保存着两部杨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的杨怀玉,继修于明万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于清光绪。今元、明两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绪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光绪本与此略同。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用刺刀逼着保存者将族史卷轴交出,终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轴几乎被当作小学生字帖卖掉。想到自宋代以来,雁代之间,干戈常起,朝代屡易,而杨家祠堂和这些珍贵的族史卷轴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奇迹。

荣誉及其他

祠堂坐北向南,门前有一对蹲坐的石狮子守护在祠堂。祠门以南,有三间楼台,名为“颂德楼”,这里是杨氏族人祭祠祖先的祭台。沿石阶而上,抬头即可见到祠门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分别是“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祠堂两厢有描述杨家将战绩的连环壁画,陈列着杨家将史迹展览和相关文物。后院是祠堂的主体部分,有正殿五间,正中是杨继业夫妇的塑像,两侧是杨门八子像。此外还有许多石碑,都是历朝历代褒扬杨门忠烈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四川工具箱
成都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