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门票参考
免费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

基本介绍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较大、较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全国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2011年对陵园进行改建和扩建,将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陵园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核心区、散葬墓区、纪念馆等部分组成,分布着铁血丹心主题雕塑、英勇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总医院旧址群、“赤化全川”石刻标语等景点。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较多、规模较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2018年6月,今日头条发起“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项目,为葬在该陵园的红军烈士寻找后代亲人。

景点景观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为仿川东北民居建筑风格,建于2011年8月,占地面积40000余平方米,是重要的红军文化传播基地和廉政教育平台。馆内用8个展厅按照“辉煌征程、战地血花、忠魂千秋、丰碑永存、将星璀璨”5个单元进行陈列,表达了《英烈忠魂》主题;按照“红色序章—红色战地—红军丰碑—红色追忆—红色永续”红军文化脉线,展示“川陕苏区首府、悲壮红色通江”宣传主题,再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历史贡献。

“铁血丹心”广场

在陵园入口处,是面积1万平方米的“铁血丹心”广场,广场上屹立着一座由成都军区援建的名为“铁血丹心”的石刻雕塑。雕塑表现了红军当年投身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举和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

千秋大道

千秋大道是陵园贯穿迎宾广场、陵园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的中轴线的一部分,寓意红军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全长425米,共9个纪念平台, 341步青石板梯步,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迁入王坪村的时间契合。梯步最宽处35米,最窄处12米,寓意红军1935年12月撤离川陕苏区北上,当年12月入川相对应。

烈士陵园牌坊

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尽头耸立着气势雄伟壮观的烈士陵园牌坊。牌坊高12.5米,宽25米,6柱5门,由纯真草白玉雕琢而成,重达800余吨。进入牌坊大门,就是占地面积35亩的陵园核心区,园内原建有英勇烈士纪念碑1座、红军烈士集墓1座、师团职烈士墓40座。

历史沿革

1934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较多、规模较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牺牲在通江有姓名的外省籍贯红军烈士218人。

1933年底,红四方面军为反对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歌嘴迁于沙溪镇王坪村。总医院担任收治前后方伤病员的任务,最多时高达数千人余人。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且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在医院不幸光荣牺牲。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为褒扬革命烈士,纪念广州暴动七周年,决定在王坪烈士墓区修建墓碑。

1985年:扩建为王坪烈士陵园;

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2011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对陵园进行改建和扩建,将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把分散在通江县50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遗骨迁移至烈士陵园,整个陵园安葬英烈达到25048名;

2012年5月9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开园。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黑龙江工具箱
鹤岗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