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运桥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

基本介绍

通运桥位于北京通州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

景点景观

通运桥是张家湾城南门外的一座桥,也称萧太后桥。公元一ОО五年至一ОО八年,即辽代统合年间,熙宗之母萧太后,由燕京凿河至此,运兵运粮,故此河称萧太后河。斗转星移通运桥北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此桥南北走向,全长十三丈,宽三丈,乃三券平面石桥。两侧护以石栏,一色青砂岩,各有二十二根海棠望柱,柱头雕狮,神态各异;狮下雕为须弥座,束腰饰以连珠纹,上下浮雕仰覆莲瓣,整齐划一;两柱间嵌以栏板,每块内外两面各浮雕二只宝瓶,大小一般,纹饰有别,煞为别致。

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正券当中圆肩之下两壁,各嵌一块碑记。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可惜只余一只,据传,此只乃城北不远土桥村石桥雁翅上之物,因夜间出来到田间毁坏禾苗,被桥南三官庙内关羽看见,便持刀前去轰赶,挥刀砍伤一只,此只不敢回到原处,则乘夜暗暗逃到通运桥下。

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现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

桥北端原有螭首方趺碑记两通,咸为汉白玉所制,一为敕修通运桥碑,一为敕修福德古庙碑,钳道骈立。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不愧为京东水陆要塞。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地理环境

张家湾是京航大运河的起点,张家湾镇自辽金以来因潞河通运和通惠河的开凿而逐渐发展为水陆要津,"万舟骈集"曾为"通州八景"之一。通运桥与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及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珍贵实物资料。

张家湾还是回教的聚居地之一,有代表性的就是远处露出屋顶的这座非常有名的清真寺。他耸立在如今的张家湾老街的路南。历史上这座清真寺里还有两棵古柏。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时,义和团民曾驻扎此地在古柏树下埋锅做饭,连蒸带烤,很快两棵古树就干枯而死了。通州自古繁华,至今还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而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说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 当年的张家湾城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曹雪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近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漕运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织。明代人曹代萧诗说的好: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

前进的车轮碾压着历史的沉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近百年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张家湾城随着漕运的衰败,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成果的同时,也为这一切感到丝丝的悲哀。 二○○六年五月,国务院把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标志已经立在了通运桥边。

现在大运河改造进行的轰轰烈烈,张家湾城也要重建了,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人们正在力图找回一些早已失去的东西。这座古桥,这流淌了几百年的萧太后河,依旧静静地见证着周边所发生的一切。

历史沿革

京东门户通州,有座古城张家湾,其南门之外,萧太后运粮河自京城而来,顺城之南垣而流,东汇京杭大运河。对城门架有一桥,原为木制,俗称萧太后桥。因地近码头,南北客货悉经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明神宗敕建石桥。万历三十一年(1603)正月动工,三十三年(1605)十月告竣,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今此桥尚在服役,坚固如初。1959年7月已立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北京工具箱
通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