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故居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崇文区崇外大街东兴隆街52号

基本介绍

在众多的太监中,总管太监李莲英占据了从内城到外城,涵盖了大半个京城的许多处宅院。李莲英在京中诸银号存白银三百万两(他的月俸不过是六十两)。袁世凯为了升官,曾一次性赠李莲英银两二十万;不少外放的官吏、束师的王候无不通过买通李莲英而得以晋升。李莲英的商号,土地遍及北京和他的家乡河北河阿府(此地到宫中当差、当太监的人甚多)。  

太监曾是旧时皇宫中的特殊群体,常常因得到权贵的宠爱而平步青云,李莲英更是太监中的佼佼者,受宠于太后的他曾“巧取强夺”在北京置下了大量财产,建造了许多奢华的住宅。

关于李莲英故居的位置争议很多,其中最确定的地点是海淀镇的彩和坊,这所当时颇有名气的住宅如今正在拆建,而其他的李氏故居已是踪迹难寻。

李莲英故居是北京多进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已是崇文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属于晚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院落错落有致。相传这处宅邸最早是大太监李莲英的私邸之一,但民国时期成为民居,后成为中华戏曲学校旧址,大家熟知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焦菊隐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景点景观

西郊故居

李莲英是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李家庄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父名李玉,李玉因自幼家贫过继给族叔为子,族叔把妻子娘家侄女曹氏许配给李玉为妻,李莲英为李玉的第二个儿子,因其长子有点弱智,遂对李莲英格外宠爱。李莲英出生不久,族叔因病去世,为争夺财产李门近族子侄纷纷上门理论,并扬言要赶李玉出门。多亏婶母据理力争方才平息了这场夺财风波。事后李玉便和妻子曹氏商量,把长子和婶母留在原籍大城县李家庄,他和妻子带着李莲英来到了北京投奔大舅哥。因大舅哥在前门外一家皮货行做事,精通皮货行情,他偷偷地变卖了老家的土地,在前门外开了一家皮货店,李莲英绰号“皮硝李”便由此得名。

李玉在经营皮货行时不但没赚着钱,反而赔了老本,在京无以为生,更甭想发财致富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想到给李莲英净身当太监这一绝招。不想此招甚灵,正因为李莲英太监做得成功,致使李家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大城县李家庄的永德堂李记从此名冠燕赵,声扬千里。

李家除了在京城里广开商号钱庄外,还大量置买房产,仅在海淀镇就有他个人的三处住所。一处在原海淀镇北军机处胡同最北边,四合院布局,三进院落,坐北朝南,此处在解放初期已划入北京大学校园内,只剩下几棵古槐在讲述着当年的盛景。第二处住宅在海淀西大街的碓房居8号,此处住宅分南北两部分,北为生活区,南为花园与菜园,这一处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尚有踪迹可寻,后因苏州街改造被拆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李莲英住宅当属彩和坊24号宅院,因彩和坊在碓房居的东南,故称东院。宅院分为东西二路,西路为住宅,东路为花园,院内假山、翠竹、亭榭一应俱全,俨然一个二品大员的宅第。此宅一直被海淀卫生局使用,故保存完好,成了李莲英宅院仅存的一个。

永寿斋

李莲英在海淀还有一个住宅在颐和园内的永寿斋。永寿斋在慈禧太后寝宫乐寿堂的后面偏东一侧,是一所坐东朝西的建筑,东房五间,北房五间,南房五间,它以东为上,这也是阉人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永寿斋院内有琉璃井一口,古槐一株,院门外有紫玉兰一棵,这是李莲英太监生活的真实写照。李莲英的永寿斋虽然以东屋为上,但为了冬暖夏凉,他长期住在北房内,正房只做了客房。在李莲英的起居室内有一把太师椅,花梨木架,大理石贴面,贴面上有一幅画,是一只向天狂吠的犬。这是李莲英做人的格言,要想做人先要学会做狗,从这句话充分显示出了李莲英这个封建奴才的丑恶嘴脸。

李莲英虽然做了几十年清宫太监的总管,月俸不过48两白银,后承恩加到每月60两白银。光靠这一点俸银甭说买房置产,就是他李家的口粮也不够。这些钱哪儿来的?靠他的权势巧取豪夺贪污受贿而来。有几件小事可见一斑,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略有披露。有一年初冬的早晨,恭亲王奕訢去内宫慈禧处议事,当走到李莲英住所附近,突然被一个小太监泼了一身洗脸水。就在奕訢刚要发作时,李莲英笑嘻嘻地出现了,把小太监臭骂了几句后拿出了自己新置的皮袍给恭亲王换上了。恭亲王心知肚明,这是敲竹杠,当晚便派管家送来一万两银票,并传话说谢谢李公公的皮袍子。第二件事是光绪大婚的当天早晨,坤宁宫新房玻璃突然裂了一个大口子,慈禧一行人亲自察看后也无计可施,只好发下重赏令,有人能换玻璃者赏银万两。李莲英笑着揽下了这个差事,他只让小太监把玻璃上的一根马尾轻轻拿下来,裂缝就没了。这又是李莲英设下的一个圈套,竟然捞到了万把两银子。李莲英在清宫既可以骗恭亲王的银子,又敢骗慈禧老佛爷的银子,那满朝文武还在话下吗?因此说他富可敌国一点都不过分。

李莲英在1908年慈禧去世后,又在清宫为老佛爷守了百日孝,就悄悄地离开了清宫,回到了海淀彩和坊24号的住所。在海淀又活了三年,于1911年农历二月初四,因患急性痢疾病逝于住所,死后葬在了海淀恩济庄的太监墓地。

四合院

崇文门外东兴隆街52号的四合院,是北京多进四合院的典型代表,是崇文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兴隆街52号四合院共有四进院落,风格属于晚清时期建筑,是大宅门的民居,相传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私邸之一,民国时期成为民居。曾为前中华戏曲学校旧址,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焦菊隐先生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一代名伶王金璐等名家也曾在这里学习过,后由同仁堂集团做为药品仓库使用。

该四合院坐东朝西,大门位于院落西北角,进门是山墙影壁,前院有倒座房一排,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为垂花门和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为四合布局,正房均面阔五间,两侧各有厢房三间,第二层正房两侧有对称布局的重楼。

52号四合院体现了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精髓,传统建筑形式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展现,它布局合理,院落进深错落有致,院与院之间用回廊联通,使每个院落即能单成一体,又能和其他院落连成一片,这不仅体现了建筑上森严的等级观念,也体现了原汁原味老北京民居建筑。

该院落作为典型多进的四合院在南城是不多见的,现保存完好。同仁堂集团对该院落进行了多次修缮,由于市政道路的改造,大门迁到南侧,回廊也做了彻底维修。

位崇外东兴隆街52号院的李莲英故居现属同仁堂集团所有,同仁堂计划把该院作为同仁堂博物馆的馆址。

资料表明,崇文区东兴隆街52号院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共91间房,建筑面积1868平方米,是北京典型的多进四合院,全院共分四进,建筑风格属晚清时期大户宅门的民居,原为清末太监李莲英私邸之一。专家介绍,如此规模的四合院在外城甚是少见,也是崇文区少有的大型四合院建筑,1984年,李莲英故居被定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崇文区政府表示,处于崇外危改区2号地的李莲英宅院是一处保留比较完好的古院,开发商决定将4000米绿地设计在它的周围,保证不会使这处古迹淹没在楼群当中。记者今天看到,李莲英故居中的垂花门已不存在,第二进正房两侧的木质绣楼也已被砖体楼代替。同仁堂负责人介绍,该集团打算修复垂花门与木质绣楼,恢复四合院原貌,并在此建成同仁堂博物馆,展现老字号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点。

彩和坊

中关村西区的彩和坊路得名于这条马路中段的一处院落——彩和坊。

这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宅院原来的旧主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大总管李莲英,当年,为了迎合自己的主子老佛爷慈禧太后,李不惜重金修建了这座用心精巧的别致的小院作为慈禧去往颐和园之中途小憩之的。

这处保存完好的院落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和功能——潮江春会所。

身处几乎淹没在一片高楼之中的潮江春会所,车水马龙,青砖丹瓦,相信“大隐隐于市”莫过于对此最恰到好处的表述。

彩和坊于2004年得以重修及扩建。设计者在原有宅院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修缮,整个修缮工程基本上维持了院落原貌的古朴感与院落的完整性。整个工程历时8个月,在原有四重旧院的东边增加了三进风格一致的新院落。大家能看到的彩和坊有两组并列式院子,西边老院,根据树名命名,东边为新院,根据四季命名,新院老院以一道深邃的长廊连接起来。新老院落建筑群构成了整个完整的“潮江春会所”。

以商业的用途来完成对古迹的保护,对于文化古迹的再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潮江春会所无疑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甚至,会所还配备了专职的解说员为前来就餐的客人介绍每一个院落的典故与别致之处。据解说小姐介绍,院落曾几经风雨,一处陶烧的牡丹影壁在文革的时候险遭破坏,幸好有心人用黄泥将其糊上,才幸免于难。而散落于各个院落的百年老树更是见证了宅院的沧桑。

在处处都闪耀着逼人的商业气息的中关村,西区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完整的规划和三、四环间的绝佳地理位置成就了西区的超黄金价值和巨大升值空间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的入驻。

在如此绝佳的商业要塞能坐拥一处如此的风水宝地,谁有这样的好福气?

“最早老板筹划开办潮江春会所的时候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在北京找一个好地方,找个接待尊贵朋友的好地方。”潮江春会所的现任掌柜——总经理陈志明先生介绍说

寸土超寸金的身价可能注定潮江春会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收回投入。但是陈志明先生依旧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中关村西区的商业生温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未来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在北京,东部的胡同里有这么一院落也许并算不得稀奇,但是这里是中关村,周边没有,这种自然的旺中带静的没有,甚至从我们这儿往返西山的郊区都很方便。”,这种自信是有依据的,据陈先生介绍,许多500强企业已经成了潮江春的重要坐上宾。

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吃的更是不能马虎。但是,这似乎是曾经一手办火了大名鼎鼎的潮皇食府的陈志明先生的长项。

潮江春会所以潮粤菜和燕翅鲍、海鲜为主,注重菜品的保健功能是潮江春的一大特色。这当中既有传统的做法,也有新派手法,讲究中餐西做,粗菜精做。甚至菌类和维生素含量较高的南瓜都成了抢手货。

重质重量是潮江春会所的另外一个特点,为了保证绝对正宗的口味,潮江春会所餐桌上的鹅肝都是真正从法国进口过来的。

而同时,众多宴会、会议、酒会以及众多时尚活动也把场地选择的方向投向了潮江春会所会所。

看来,躺在潮江春会所的潺潺流水前做着“大隐隐于市”的美梦的做不了太久了。

地理环境

李宅如今已同命殊途

寻找李莲英的住宅似乎很容易———作为一代“名臣”,李莲英的名头可是响当当的,他留有大量财产,仅在宫中存放的银两就达300万两,其他诸如住宅、银号、商号,不仅遍布北京,而且遍布其家乡河间。有些地方,即使李莲英少有居住甚至从未踏足,也被冠以李莲英宅的称号,颇似今天“产权”的说法。

正因为如此,给寻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各种说法中的李莲英宅第几乎涵盖了大半个北京,从清时的内城到外城,从那时的闹市到郊区,但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或探访他的足迹。

在李莲英的这些宅院中,其中能达成共识的地点是海淀镇的彩和坊。

隐没在工地之中

彩和坊原叫刘家货房,昔日是一刘姓客商在京设立的货房,位于海淀镇的中间部位。海淀镇自然条件优裕,水树相合,自清以降就成为王公大臣们理想的建园之地,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建在了这里,慈禧太后最为宠爱的李莲英也在“老佛爷”的近旁选定了他的住宅。

关于宅第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修建颐和园时,管事的为讨好当红的李莲英用公款为他修的;另一种说法是这是李莲英自己出资购置的。但不管来历如何,宅子归李莲英所有确定无异,而且这彩和坊24号院当年可是镇上颇有名气的一座宅院。

当时的院子大门坐东朝西,进门南侧为车马库,折而北为一座多进四合院。起脊门楼,檐下镶嵌精致砖雕文房四宝纹饰。进门迎面一座青砖悬山式影壁,影壁上精雕细刻有松鹤延年、鹭戏荷花、梅兰竹菊、凤凰牡丹等象征吉祥富贵的纹饰。折而西为屏门,前院三间倒座南房,东西配房各三间。院正北建垂花门一座,门额倒挂横楣子雕饰梅竹喜鹊纹饰,两侧方形垂花。所有的房屋都在这座垂花门左右游廊的连接下,向两侧延伸。北边建正厅五楹,前出廊。前为跨院,院中有奇峰异石,据说其中有一石是从圆明园移来的。后院后罩房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有廊相通。

此宅虽为李莲英所有,却多为李莲英的侄儿所住。李莲英胞弟之孙李瀛洲是一个新派人物,曾在此开办杂志———《民声月刊》,宅子的外院就是当年杂志社的社址。因李氏后裔的妥善维护,宅子基本保持了原貌。

今天的李宅则像个沦陷的孤岛一样深藏在一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尘土飞扬的工地中,难以很轻易地到达。资料描述中的精美雕刻还在,宏大规模却在飞扬的尘土中缩成很小的一片。除了中路的主体建筑,两侧全部被拆掉,垒起了新砖。原有的廊柱被标好了堆放在空地上,留待回归原来的位置。

但是李莲英出宫以后居住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统一,较多的说法是在黄化门街。

悄然缺失了的19号

《北京地名典》一书在介绍黄化门街时在最后说:十九号是清末太监李莲英的住宅。

明清时期,黄化门街为皇城禁区,是皇宫后勤供应的集中之地,一直到民国,这个禁区才被打破,成了居民区。

据有关资料称,李莲英出宫以后时居黄化门。这宅子并不是李莲英买来的,而是他陪慈禧太后由西安避难返京时哭穷向“老佛爷”要来的。当时“老佛爷”说:“可回到家了!”李莲英借机下跪磕头,做出一副可怜相,说:“老佛爷回家了,奴才可连个家也没有!”慈禧太后看他可怜就随口把黄化门的一百多间房子赏给了他。

但李莲英出宫三年后就死了,即便是住,他也没能在此住多久。

今天走进黄化门街,门牌号到了三十几就戛然而止,一个胡同转而出现在眼前,再接过去就是17号,19号消失在这个豁口中。

资料中记载,黄化门的这座李莲英宅其实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驻京办事处,因为河北驻京办的门牌号写的是黄化门锥把胡同甲1号,但按照它的位置来说,恰巧占据了黄化门街缺失的那一块,所以河北驻京办应是19号残余的院子。

但门口的警卫对此保持了茫然和警惕。19号肃穆的院子里太过安静,两进的院落虽然堂皇,但崭新得毫无古意,只有后院中被窥探到的老槐树依旧记载着二百多年来的岁月风霜。

李莲英的故事也许刻在它的年轮上,却没有刻在宅院人的心里。

景山公园迤北的中轴路为地安门大街,向北几百米路东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叫黄化门街,东到东板桥街上,全长109米。明代、清代此地为皇城禁地,是皇宫后勤所在地。清光绪年间,黄化门街称大黄化门街,民国三十六年称黄化门大街,1965年改称黄化门街。东、西街口的墙壁上各有一块1993年钉上去的铜牌介绍此街,其中一句说:“胡同内19号四合院为清末慈禧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住宅。”

上网查“李莲英故居”也显示:“李莲英故居,黄化门街19号”几个字。但实地看看,却发现如今的黄化门街上,根本就没有19号的门牌,更没有什么四合院。黄化门中段儿路北锥把胡同甲1号即河北省驻京办事处的院子,常常被“胡同游”的三轮车夫称为李莲英故居,弄得人一头雾水。

河北省住京办事处的大门坐东朝西,建得确实非常排场,一对汉白玉大石狮子雄居两侧,石阶之上门阔三间,朱红的大门上嵌有一排排仿铜门钉,古香古色。所以,胡同游的三轮车夫向游客介绍这个院是李莲英的故居,听得游客们点头不已。

那么,这个院落到底是不是李莲英的故居呢?胡同里的老街坊们肯定地说,不是!因为,黄化门街19号的门牌是1993年时的老牌子,19号亦即黄化门街43号。

的确,河北省驻京办事处的院子,一是所在胡同不符,二是走进院内,看不出以往曾经是深宅大院的痕迹,如果说这里是李莲英的故居,恐缺少依据,似有以讹传讹之嫌。

43号院位于黄化门街西端北侧,靠近地安门内大街。如今的院门看上去相当“低调”,但颇为精致:门首、门墩、门楣砖雕甚为完整;门洞内梁、栋、雕栏上的漆画犹在,只是颜色暗淡了许多。进得门去,是一通影壁,青砖磨缝,相当考究。因为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破败。步入院中,十余间南房、北房和厢房组成了前院。院子挺大,几棵粗粗的大树挺立于房前。北屋中间处是高高的石台阶,上去是过堂屋。高台阶西侧有一座做工精细的上马石,不知何时被推倒了,静静地躺在院子的角落,使人依稀可见院中已往的荣华。

走过穿堂屋来到了二院,迎面是一座菊花垂花门,门架倾斜、油漆斑驳、有些损坏,它本应通向第三个院落,但已被砌死。看得出来,当年它一定是雍荣华贵、仪态万方的。住在院内东西厢房的人说,后面院子的门开在南月牙胡同甲6号,原来两个院子是相通的,由于安全的原因才封死的。

从黄化门街43号绕到南月牙胡同甲6号院,走了约有五分钟,可见该院当年进深之大。没想到南月牙6号院比黄化门大街43号的院子还大,三个院落被切割成一个个小院儿,住了几十户人家。菊花门院内两侧是回廊、墙上有花窗,高大的正房及两侧厢房连上回廊围成一个巨大的主院。院中的古树,想必都是当年的遗存,正房已有改造,正中间也被改成穿堂过道,通向后院。尚未走进后院,已有阵阵花香扑面袭来。寻香而至,发现后院东北一隅,种有一小片翠竹,一棵碗口粗的大丁香树花枝茂盛地覆盖了半个院子,树上雪白的丁香花使整个院子浸润在花香之中。

据说从黄化门街43号院正门起,到南月牙胡同甲6号后门止,约有百米,真可谓深宅大院。值得玩味是,它的后门还属于胡同后面的胡同。像一弯弦月的南月牙胡同深藏于慈慧胡同的里面,窄得连小轿车都无法穿入。

毫不起眼的正门,深隐的后门,宽畅的深宅院落,气派的房屋,离紫禁城不到一袋烟工夫的路程,李莲英居于此院,显然有其N个理由。

荣誉及其他

专家访谈

李宅“战利品”

●马毅西城区文物科科长我不同意“李莲英故居”这种说法。其实李莲英的所有住宅都可以看作“巧取豪夺”的战利品,他占有的宅院很多,但很难说哪个叫做“李莲英故居”。

西城区没有什么他的旧宅,听说他在前公用胡同住过。但也只是一个说法,没有任何资料考证来印证。

海淀区的李宅已经修改

●丘所长海淀区文管所

彩和坊的这座院子并不是李莲英住的,而是他为他弟弟盖的,这在很多资料中都有记载。所以我们是以“彩和坊24号院”的名义作为四合院进行保护的,而不是作为名人故居。它的建筑保存得很好,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院子正在修葺中,四周围起来了,很不好找,这里原来是海淀区卫生局的办公场所,因为要修缮,卫生局搬走了。我们计划把它按照原貌恢复,一些后来加盖的新的建筑拆掉,恢复已经拆没了的廊子等等。修好以后将作为区政府的会所使用,进行一些接待活动。

在海淀区还有两处李莲英的宅子,早都已经拆没了。

一处是碓房居,另一处我也记不清了。

地理与人

权倾朝野的宦官李莲英

李莲英(1848-1911),清末大宦官,原名李英泰,直隶河间人(今河北人)。七岁净身(一说八岁),九岁入宫,分到懿贵妃名下在储秀宫当一名小太监。后以善梳头得慈禧太后宠幸,由梳头房太监擢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在宫中五十余年,权倾朝野。慈禧死后出宫,病死于宣统年间。

“这是光绪三十四年的事。当万岁爷十月二十一日晚上归天以后,次日老太后也晏驾了。李莲英给老太后守了一百天的孝,在宣统元年正月底向隆裕太后磕头告退。

……就这样,他悄悄地离开了皇宫……总之,他离宫的时候谁也没告诉,包括他的徒弟们。以后,就没见过他的面。”

———《宫女谈往录———我所知道的李莲英》(紫禁城出版社)

西城的李宅踪迹难寻

西黄城根北街21号据传曾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邸花园,后成为张伯驹的故居似园。当年张伯驹得知国宝隋代山水画《游春图》流落到海外时,他毅然将这处宅院出售,用所得重金购回了国宝,并最终献给国家。据两年前(2002年1月28日)的一份报纸称,这里是一家名为浩华青滕茶舍的茶楼。但记者走访后发现21号是文物出版社印刷厂所在地,并无古迹的痕迹。

海淀另外两处李氏住宅

碓房居曾是昔日李莲英在海淀的住所,建筑规模很大。李氏碓房居住宅,亦称大铁门,宅院为多进四合院,前厅后寝。院中分别建有屏风门、月门、花门、游廊、折角廊。

从内院东进可达园区。进园门迎面是假山,山后遍植翠竹。

绕过假山折而东有厅堂一座,两卷鸳鸯歇山顶,前出厦三间。一年四季,庭中摆放名贵花卉。从花厅走廊向南,建游廊过道,廊两侧散置山石,南面置土堆小山一座,山势不高,山顶建六角檐小亭一座。种植丁香、西府海棠等名贵树木,每至花期,香气怡人。宅西部建车马库。

海淀区还有一处李氏住宅在军机处。海淀镇的军机处是随着皇家园林的兴建而出现的。

敖京故居曾是李府

北京是李敖童年生活的中心,李敖在北京住过的四合院是块风水宝地,它曾经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住宅,后来又成为前中国总理华国锋、前副总理纪登奎的官邸。

这条具有老北京味道的内务部街胡同,住了许多名人之后,而这里也有属于李敖年少时的记忆。门牌上写着甲44号,正式李敖一家人向沈二爷租的房子,这间具有文化古迹的四合院宅地,此主人是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的儿子纪坡民。纪坡民说,“最早的时候是李莲英,后来住过也是名人,就是赛金花和她的丈夫。华国锋也在这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大概来北京就住在这里。”而李敖在两岁的时候搬到北京,一家十口在这里也住了十年。

从李莲英、李敖、前中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前副总理纪登奎,四合院的一砖一瓦,带有历史世代转换的沧桑,带有历史世代转换的沧桑,而原本大宅院因为城市建设拆迁分成了两块地,难的是院子里还种了番石榴、丝瓜、葫芦树藤,留下几分老北京的生活原貌。而李敖的来访,故居的主人,对他也颇为好奇。纪坡民说,“他(李敖)读的书不少,可以看得出他(李敖)念过很多书,知道很多事情。”

年少飘洋过海到台湾,少小离家老大回,李敖重回故里,尽管景物依旧,不过,也道尽了两岸风云变化。

相关人物

简介

李莲英曾用自己的钱在海淀西大街(长春街)买下了一份庙产。庙中没有香火,只收留无钱,无家可归的穷太监。李连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有人明确说,他是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死后,”事莲英给老太后守了一百天的孝,在宣统元年正月底向隆裕太后磕头告退就这样,他悄悄地离开了皇宫。总之,他离宫的时候谁也没告诉包括他的徒弟们。以后,就没见过他的面“。(《宫女谈往录——我所知道的李莲英》)没有了慈禧,李莲英转而投靠隆裕太后,这才免遭王公大臣们的捕杀。

李莲英出宫后小心、隐居、不张扬不招摇。他最初住在中南海西苑门外北夹道,此为隆裕皇太后所赏(现为一六一中学)。他怕树大招风,把西城棉花胡同、东城帽儿胡同、地安门南大街东侧的黄化门四十一号等几处住宅分散给亲戚住。李莲英在海淀镇彩和坊二十四号有一址名,这是一座多进四合院。起脊门楼,青砖悬山式影壁上雕有梅兰竹菊、鹭戏荷花。垂花门连接着左右游廊。院中有从圆明园移来的奇峰异石。李莲英基本没有在彩和坊住过。他的侄儿孝瀛洲是新派人物,在彩和坊办《民声月刊》。此宅现为海淀卫生局使用。

李莲英外宅(图1)

李莲英外宅(图1)

李莲英在宫中生活了五十二年。出宫为民三年。死于宣统三年(1911年)3月4日。那一年他六十四岁。李莲英后的住址是西城棉花胡同八十三号(现为护国寺中医医院)。这院子雕梁画栋,后院有花园;李莲英钱大财大,仇家也是不可胜数,他整日惶恐不安,躲在棉花胡同八十三号不敢贸然外出。

身世

关于李连英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后来他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然而,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和清宫档案中记录的李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显然是编造出来的。但这种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连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连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过去妇女梳头的一种用具)。

生平

李莲英(照片2)

李莲英(照片2)

根据其墓志铭记载,李连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

李连英入宫后名叫李进喜,进宫14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

此时太监安得海正得慈禧宠爱,红得发紫。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李连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连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连英成功的秘诀吧。

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连英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连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李连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连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起来。李连英31岁时,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连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这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连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令人不解的是,李连英虽受慈禧恩宠,却始终未能离开慈禧,当上敬事房大总管。是慈禧不愿、李连英自己不愿还是有人从中作梗,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与李连英几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在政治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

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连英了。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忆说,慈禧与李连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连英。

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连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连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李连英实际上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

慈禧对李连英的宠信与日俱增,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连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

光绪十二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去巡阅。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他主动要求派李连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慈禧马上批准了。

醇亲王五月初一回北京复命,这时朝廷中一片不满之声。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上奏,批评派李连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还说李连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

对此,清代著名维新派人士王照说,醇亲王离京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连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揽权嫌疑,李连英可以作证。而李连英则记着安德海的教训,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不见一个来访的人。

从李连英一向小心谨慎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说法是较为可信的。何况朱一新的奏折里没举出一桩李连英违法的事实。

慈禧问明情况后,下令将朱一新由御史降为主事。

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败仗,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人们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捎上了李连英。

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与总管太监李连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维峻奏折中有“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连英实左右之”,说对日本的决策看起来是皇太后决定的,实际已被李连英左右了。这句话成为人们抨击李连英干预朝政的一大证据。

实际上,安维峻本意是要求慈禧不要再事事牵制皇帝,并应严惩李鸿章。奏折中尽管涉及到李连英,但只不过是用来做铺垫陪衬而已。

慈禧异常震怒,以皇帝的名义发上谕说,天下事都要听皇太后的。随后,安维峻以“离间”皇太后与皇帝的罪名,被革职充军。

朝臣们对李连英的抨击都没有结果,主要是因为攻击都是仅凭道听途说,拿不出真凭实据。

清史家分析,许多想在地方上谋官位的人都走过李连英的门路,但他是否真的去向慈禧疏通过,谁也说不清楚。以慈禧喜怒无常的性格,就是李连英也不敢轻举妄动。事情办成了,人们以为是李总管的作用,事情没办成,就是李总管不给面子。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后身边的人,谁又能说得清呢?

说李连英干预政事虽然证据不足,但他贪财却是千真万确的。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及百官出逃,吴永在随驾西行途中任粮台会办,掌握钱粮大权。他回忆,到山西后,太后的排场越来越大,一切费用都要地方承担,太监们则趁机勒索钱财。

像首领太监以及有点权力的小太监,都需要几两或十几两银子打发。但总管太监就不同了,没有个一百两左右是绝对不行的。

不仅如此,李连英等还千方百计敲诈勒索朝中办事官员。江宁织造是内务府设在南京的机构,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江宁织造每次织办服装衣料时,都要向宫中太监请示并领回画样,按图制作,这便是李连英一伙太监索要钱财的机会。

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在给江宁织造广厚的信中说,李连英借他们拿图样勒索白银120两。来煜在信中说,要是别人还能用好言好语去磨,惟有这位李总管不好对付。

以慈禧的精明老练,她不可能不知道身边太监有些胡作非为,但只要他们不干预政事,把她自己侍候得舒舒服服,太监们贪点钱财在她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

慈禧与光绪不和,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连英如何在两人之间相处呢?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策略。

慈禧与光绪政见不和,这是众所周知的。李连英在两人之间采取什么态度呢?有人说他站在太后一边,反对变法,陷害帝党,甚至还有人说光绪就是李连英下毒害死的。但也有人说李连英生性圆滑,两面讨好,不但太后喜欢他,就连光绪也因为从小受到他的看护而喜爱他,并夸他“忠心事主”。

戊戌变法后,李连英出言谨慎,没有鲜明地表态站在慈禧一边,慈禧从此在感情上对他有些疏远。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连英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侍候皇家还是尽职尽责的,可以考虑退休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连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于宣统元年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1年的皇宫。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为感谢他在宫中服役多年,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带原薪每月六十两白银退休。

围绕李连英出宫和他的身后事,又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是看到光绪弟弟载沣监国摄政,恐遭报复退居宫外;也有人说,李连英死后,宫中太监纷纷抢夺他的遗产,隆裕太后将财产全部充公;还有人说,李连英生前得罪了许多人,出宫后深居简出,但最终还是被人在后海附近暗杀。

类似传说虽十分盛行,但从当时清宫对李连英出宫及死后的安排来看,这些传说都无法令人置信。

作为一个太监,李连英的身份极为卑贱。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但也正因与慈禧的这层特殊关系,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

李连英死时,得到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李连英的坟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了下来。

李连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

死因

李莲英之死说法有三:吸大烟患“烟后痢”在家病死拜谒东陵慈禧陵,回时被人所杀。还有就是掌管京师九门钥匙的步军统领衙门正堂江朝宗在什刹海会贤堂请李莲英吃饭。饭后,李莲英途径后海河沿被土匪所杀。当时李莲英家人对外坚称李莲英是病终。隆裕太后赏银千两为其办丧事葬李莲英于海淀区玉渊潭思济庄村。李莲英墓地方圆二十亩,有祠堂、配殿。墓地石牌坊横额的宇是:“钦赐大总管事公之墓”。

死后

李莲英死后,他几个侄儿中有两个滥赌狂嫖倒卖家产散尽千金,民国二十午,德胜门晓市地摊上不时出现碧缕牙筒等宫中珍奇,经古董专家鉴定,这是御赐的,系李莲英家中之物。

1966年红卫兵掘其坟,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编《北京考古四十年》载墓未被盗过。棺木尚未朽烂。李莲英有头,骷髅后拖着长辫子,一段小腿骨尚未腐烂。帽子上有一颗大钻石。其他还有镇棺珠宝、翡翠五十糸件。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北京工具箱
崇文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