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景灵堂

别名
景林堂
所在地/隶属
上海市虹口区昆山路135号

基本介绍

景灵堂,原名景林堂,为一座基督教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昆山路135号,总面积为1067平方米。景灵堂建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可容1500余人。

景灵堂从主立面看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内部被分为三层,一层作为小礼拜堂,二楼有通高两层的大厅。

1994年2月15日,景灵堂被公布为第二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1994年3月18日,景灵堂被上海市列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实用信息

旅游信息

地址:景灵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昆山路135号

交通:上海市乘地铁10号线至四川北路下3口出,步行即可到达。

乘上海公交13路、510路到海宁路吴淞路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乘63路到海宁路四川北路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历史沿革

清光绪八年(1882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在虹口一带购进大片土地,并在昆山路开设中西书院。书院的底层设礼拜堂,称中西书院传教站(即景林堂前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景林堂的牧师分别由传教士林乐知、潘慎文、葛赉恩担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由中国人任牧师。唐沐三为第一位华人牧师,以后有袁恕庵、李仲覃、江长川、俞止斋、孙彦理、戴仰钦等担任。

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信徒捐资建造景林堂。

民国十三年(1924年),景林堂落成,建造在原中西书院对面,取名景林堂,以示景仰林乐知之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虹口区一度陷入战争区域,景灵堂被日军强占,礼拜中断八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景灵堂得以重光,信徒回到本堂礼拜。

1958年,上海基督教实行宗派联合,原有的教堂随之合并,景林堂为虹口区联合礼拜场所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景灵堂受到冲击,堂内设施全遭破坏,景林堂的礼拜活动中止,教堂被工厂占用。

1979年9月,景林堂恢复礼拜,先在武进路沪北会堂举行宗教活动。

1980年9月,主日礼拜迁到景林堂,宣告开放,并将堂名改为景灵堂,以示中国信徒景仰圣灵之意。

荣誉及其他

建筑特点

主要建筑

景灵堂有2层和3层楼房各1幢。主楼3层,底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和小聚会堂。2楼为大礼拜堂,有800多个坐椅。3楼为听讲处,有300多个座位。2层楼房为外宾接待室,牧师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居住之用。

景灵堂主楼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三层,总面积为1067平方米。从外主立面看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尖拱窗为哥特式。平面拉丁十字形,主入口立面为三个对称排列的山墙构图;中间大山墙有贯通两层的尖拱窗,其下部有三叶拱带饰,两旁为扶壁柱;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尖拱窗为哥特式;内部被分为三层,二层为礼拜堂,两边有侧廊,后部有架空楼座,三楼为楼厅,可容纳1500余人;底楼为景林小学,为上海教堂的特色。

景灵堂主堂内圈由八根钢柱支撑,中央拱形屋顶与东西两侧屋顶的落差处,设有两边对称的成排窗户,增添了内部透光与通风的效果。外墙为清水红砖砌筑,屋顶铺灰色平瓦。

文化活动

活动建设

景灵堂每星期日早晚举行3次礼拜,平时每周有查经班、祷告会、青年聚会、老年团契、读经识字班、唱诗班活动等。

1998年12月,景灵堂在册信徒9179人,全年参加礼拜人数达384000人次。

1995年,景灵堂唱诗班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获得好评。

1997年7月,在上海市宗教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歌咏比赛中,景灵堂唱诗班的演唱获第一名。同年9月12日,第四届基督教代表大会大会在景灵堂召开,出席代表260人。

2002年9月14日,第五届基督教代表大会在景灵堂召开,出席代表261人。

2005年始,景灵堂每月第三主日晚堂开设圣乐崇拜,邀请各区诗班前来献唱。

2006年,景灵堂增设同声传译功能,为外宾礼拜提供服务。

2007年,景灵堂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批文明宗教场所。同年10月27日,第六届基督教代表大会在景灵堂召开,出席代表199人。

相关人物

蒋介石,宋庆龄姐妹三人与她们的父母都是景林堂的信徒。宋庆龄之父为监理会牧师,故宋氏兄弟姐妹常来景林堂做礼拜,大堂内设有宋庆龄之母专座。

保护措施

1994年2月15日,景灵堂被公布为第二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1994年3月18日,景灵堂(原景林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上海工具箱
虹口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