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门票参考
免费
开放时间
07:00~22:00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县学街22号

基本介绍

宁波市(府)城隍庙,道教庙宇,又称宁波郡庙,位于海曙区县学街22号。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宁波城隍庙正殿供奉宁波府正二品鉴察司城隍威灵公纪信大老爷,明洪武年间,被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宁波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照壁、大门、前天井、仪门、戏台、中天井、大殿、后天井、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组成。

宁波城隍庙坐落于浙江宁波市中心繁华地带,是宁波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梁贞明二年(916),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风雨仓桑,朝代更迭,宁波城隍庙也历经兴衰。

建筑设计

侧面全景

大门是一座建筑气势的象征。城隍庙三道黄铜铺首的朱漆实榻大门尽显了城隍庙的尊贵和威严,整座大门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十分精美。三重如意斗拱把门檐高高的托起,横空“出踩”近二米之多。大门外的斗拱的外观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见的横竖交错、互为重叠的式样,而是由钭向互交网格所组成的美丽图案。据社会文化学者杨古城先生介绍,这种形式的斗拱称为“花拱”,花拱是斗拱中的别类,十分珍贵和少见,是古代浙东特有的建筑工艺,然而即使是在浙东,目前也所见寥寥。只有宁波、宁海和奉化的个别古建筑中沿有遗存。城隍庙大门外的花拱历经百余年,依然契合如初,密丝密缝,堪称古建筑中的杰作。花拱的如意云头,斗角贴金,百年风雨,朱落金销。1983年大修,原来贴金的斗角都被漆成栗色,今天只有在两侧的角落处,尚能依稀找到残留的金箔,让后人去想象整座大门当年那金碧辉煌的气派。

大门的正中是一幅宽3米、高1.7米的《宁波府城隍庙》金字大匾。六个贴金大字为近代书法大家钱罕所书。“文革”期间,天一阁的工作人员悄悄将此匾藏于阁内,又以大字报复盖,才使其逃过一劫。城隍庙修复,匾额方物归原主。因其珍贵,当时的郡庙修建组通过繁琐的手续,向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批了三线金箔,又请名师装贴,遂使这一文物旧貌新辉,重耀门楣。

匾额

城隍庙大门前原有一对巨大的石狮,“文革”时不知去向。一九八三年重修城隍庙时,经市文保处的帮助,从南门外钢锯厂的废铁堆里找来一对被弃的石狮。目前我们在大门外看到的石狮虽然体积不大,瘦骨嶙峋,但扬头瞪目,风采奕奕。钢锯厂原为“康将军庙”遗址,这对狮子也算“出身名门”,资历不凡。左狮的前肢虽残,但威武不减,腹下至今尚留大片的锈迹,给人多少带来历史沧桑的感慨。大门的门楣和两侧墙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作品。左右大门上各有两块精致的云龙和双狮戏珠木雕,其中的云龙一直被奉为木雕中的精品,而今惜为挂匾所遮,仅见一角外露。两侧的砖墙上各有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梅枝和寓意富贵吉祥的“蝴蝶恋花”等砖雕,以及其它花鸟、风景、人物等作品。这些砖雕作品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形态各异,都是前人留下的杰作,可惜在近年的修葺中,施工者徒求形式,弄巧成拙,用烟灰浑浆将一幅幅精美的砖雕污损得面目全非,使人们再也难以看到作品原来古朴精巧的风格了。

左右大门的两边,各有一块小小的石碑。右边是郡庙被定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告示牌,落款是“宁波市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5日公布并立”。左边则是重修郡庙的记事碑:“郡庙于1982年11月动工重修,1983年11月竣工。投入二万六千余工,共计人民币55万元。”落款是“宁波市镇明区人民政府,1985年。”这两块石碑虽然不大为人注意,实际上都十分重要并值得关注。它们见证并表达了一段历史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大门的西墙下,还有一块花岗石刻的小碑《宋景福律寺遗址碑》,题字的是日本友人村上博优。村上是日本的高僧和学者,是日中友好使者,自1979年至2005年间,他先后百次访华,访问宁波达六十次之多,为日中友好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先后促成了许多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宁波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浙东的佛教文化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据其考证,日中交往自唐至宋,宁波一直是重要的通道之一,尤其是南宋移都临安以后,宁波更成了日本前往中国的必经门户。而曾建立在城隍庙今址上的宋景福律寺,则是日本人在宁波的必到之处,该寺在当时对于推动和促进日中交往曾起过十分重要而特别的作用。

大门的前门里,东西各保存有古碑一块,西边为清嘉庆二年所立,碑文严重残损,文字不清。东边一块为明正统十一所立的《宁波府城隍庙之碑记》,这是城隍庙现存古老内容丰富的一块石碑,碑文详尽记述了宁波城的历史沿革以及建庙因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大门的门厅为四柱三弄结构。不大的屋顶,却南北二分,南台梁,北卷棚。台梁上为人字坡顶,卷棚上为美丽的海棠轩顶,南红北绿,南直北曲,美丽异常。这种形式在古建筑中称为“鸳鸯制作”。一方平平常常的屋顶,经此鸳鸯组合,顿显得空中变幻,美丽而生动。门厅的台梁雀替,更是深雕浅刻,极尽渲染。虽只是小小门厅,一方小小的空间,先辈们却巧妙构思,精工创作,足见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和先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跨越了三个世纪,城隍庙的大门迎送春夏秋冬,守望岁月沧桑,观览时代风云,今天,不仅依然为你我开启生活,还为我们记录着宁波丰富的历史。

照壁即宁波府城隍庙大门外所立的一堵大墙,这墙北方人则称为影壁,古时又称“萧墙”,因而过去有“祸起萧墙”之说。城隍庙的照壁是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它的作用一是挡风、遮蔽视线,二是为避煞,三是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反映出古人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宁波府城隍庙的照壁很有特色,它的宽度有18米,高9米,几乎与庙的整体建筑宽度相等,是宁波现有古照壁(如城内居士林照壁和秦氏支祠照壁)中大的一座。照壁左右两旁各有一道圆洞形拱墙与庙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成为县学街上一道独特的街景,在我国也十分罕见。据说,大导演石挥在1958年拍摄以“民主三号轮”海难为素材的电影《雾海夜航》时,片中有宁波的两个重要景头,一个是灵桥,另一个便是城隍庙前的照壁和拱墙。

两道拱墙

走进城隍庙大门便是明堂,在明堂的南北两面檐下有两幅大型的讲述三国、西游记故事的金粉画,是1989年大修时装饰的。明堂后为仪门,仪门两侧有楼连接着戏台。

戏台

旧时,城隍庙的戏台是城隍庙民俗活动的中心,各种戏班子争相登台表演。在演出中有的是单纯的文艺活动,有的是按照旧习俗在各种传统节日谢神还愿演出,而更多的是工商业各界行会举行喜庆活动所邀请的戏班子演出,不卖门票,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去观看,为的是扩大行业影响。每当有演出时,庙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民国初年,从天津请来一个被称为“大四喜”的京戏班子,在城隍庙里演出连台戏《宏碧缘》。 开锣第一天,观众就将城隍庙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夜,是由红武生王大麻子和小麒麟分别饰演正、反主角,两人在台上翻腾扑打,精彩异常,看得观众不断齐声叫好喝彩,情不自禁地踮脚引颈、争相涌向台前看热闹,竟把一只放置在正大殿前重达千余斤的铁香炉掀了个底朝天。此事后来引为甬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城隍庙的戏台非同凡响,是整座城隍庙为耀眼的地方。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结构精美、朱金浮雕,是宁波特有的传统工艺。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戏台顶上面的一只圆形拱顶,称作“藻井”,宁波人俗称它为“鸡笼顶”。它总共由988块香蕉形斜拱木叠置,与镂空的花板相互拼接而成,并一层层逐步盘旋向上,集结于一块直径50厘米的铜镜上。藻井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用榫头相接,让人对其构思及工艺叹为观止。而且这种圆形的穹顶与方形的台面结构和形式,巧妙地展示了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境界。精美的藻井可以扩大戏台上面的空间。演员在戏台上演出需要立体式空间,才可完成优美动作。如演京剧,演员在有藻井的戏台上向上翻腾3米高度的筋斗也不会碍手碍脚;其次具有音响效果。由于旧时没有现代音响设备,台下离得稍远的观众就听不清台上的声音,有了藻井,当演员在台上高吟低唱时,穹顶和藻井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共鸣作用而将演员的声音放大,观众在看演出时陡然会有一种余音绕梁的享受,闻之让人拍手叫绝。

这座戏台曾吸引众多文物、文化和美术专家慕名前来观赏,1955年,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邓白来城隍庙参观时,也盛赞这座戏台藻井是“鬼斧神工之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出版过一本专门介绍我国古建筑艺术的图册,宁波府城隍庙的这座戏台照片也清晰地列入其中。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波府城隍庙的戏台是清朝光绪十年由宁波著名匠师徐筱照建造。

石碑

城隍庙是城内外人员聚集地,流动性也大,因而官府或民间组织就经常利用这个大众场所开展宣传和传播信息。对一些临时性的公告,就写在纸上张贴于庙内显眼处;而对需要人们长久知悉的事,则将内容刻在石碑上,这样便渐渐在庙内形成了一种石碑文化。旧时,宁波府城隍庙内有大小碑刻30余块,记载的内容除城隍庙本身的兴衰历史外,还涉及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宁波府城隍庙碑记”为明代正统十一年刻立,记录了明代以前宁波府城隍庙的创立和沿革,是一本宁波府城隍庙的档案资料,同时也是城隍庙的宣传词,对人们了解城隍庙、信仰城隍神发挥了作用。有的石碑则是地方乡规民约公示,如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刻立的石碑中记载了船民抚恤基金的建立及实施办法。当时,宁波江北岸设有一个“通顺乌篷船局”,属这个局管辖的船有60多艘,船民在往各地运输过程中,遇到风浪天灾时,常常会有人因失足或翻船而死亡。发生这种悲惨事故后,船民的家属往往没有钱安葬亡民,为此,由各船户船主商议制订出凑钱体恤的救助章程,勒石公示,要相关各方共同遵守,这大概算是宁波历史上早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吧。

参观信息

交通信息

轨交:乘坐2号线到城隍庙下车。

公交:可乘20、238、330、804、820等公交车在第一医院站下车,或12、28、302、357等到药行街站下车。

开放时间 7:00-22:00

门票价格 免费

建设沿革

文献记录中大的一次火灾是明洪武四年(1371)春正月,一场大火把位于“治西南”,就是现在呼童街口的城隍庙烧毁殆尽,郡守张琪只好“以郡治南握兰坊故元帝师殿为庙以祀神。”从此城隍神就搬到今天的位置,屈居在帝师殿这“二手房”里。

但此后,火灾屡有发生。清雍正十年,孙诏所撰的《重修宁郡城隍庙碑记》中对此有较详尽的记叙,较大的火灾有清康熙时的癸酉(1693)和庚寅(1710)两次,灾后的城隍庙“虽历经补葺,而因陋就简,弗甚庄严。”

被毁后,雍正四年到十年(1726—1732),城隍庙一直在修。雍正五年(1727)时刚到位的知府孙诏按例到城隍庙斋宿,碰到诸生朱世煃等正在为重修城隍庙募款筹资,马上捐出自己的俸禄,因有知府榜样的影响,使其后任也踊跃相助。

这一次修葺历时六年,而真正确定整座建筑的规格和形制,奠定了城隍庙在宁波历史古建筑中的地位的,还是雍正十年的大修,增建后殿和卷棚,使原来五间九檩重檐硬山顶的正殿之前多了面阔三间的卷棚,使长方形的大殿变成了凸字形,使原来单一的硬山顶成了美丽的“勾连搭”。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北京工具箱
延庆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