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61号

风景名胜

厦门一带以花岗岩为主要岩石,故山体多呈浑圆形,山上多怪石奇岩,坡上多花草林木,降水丰沛,山中多流泉飞瀑,依山濒海,山海之主兼有。厦门风景绮丽,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其中最具特色和著名的海滨风光点,要数南普陀寺、万石植物园、胡里山炮台、厦门古城遗址、鸿山、望高石、厦门大学等。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在厦门大学旁边,寺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共奉一佛,位置在南方,故称“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后几经沧桑易名,现存为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寺庙背依五老峰,面濒大海,具山海之景,风水极佳。

南普陀寺殿宇宏伟。第一进天王殿中供弥勒佛坐像一尊,殿后有钟、鼓二楼。第二进大雄宝殿是二层攒角式建筑,内奉“三世尊佛”及千手千眼观音、释迦牟尼阿难等神像。第三座殿为大悲殿,为一座八角亭式建筑,重檐三层,高10多米。内奉四尊观音,掌中有眼,以示“法力无边”。

寺后还有藏经阁。南普陀寺周围还有许多题刻,其中有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诗章和抗荷将军沈有容及由闽赴台的第一个学者陈第的石刻。

南普陀寺内有闽南佛学院,收纳出家弟子,万石古莲寺内还有闽南佛学院女众班,均为削发出家姊妹,也有一些带发修行的年轻尼姑。

万石植物园

万石植物园位于万石岩一带而得名。这里早为名胜风景游览区,附近有闻名的厦门八大景之一“虎溪夜月”和小八景的“朝天笏”、“中岩玉笏”、“太平石笑”,景外景的“紫云得路”、“高读琴洞”等。50年代,建了一个库容15万立方米的万石岩水库。60年代初,辟为植物园,建有标本大楼、花展馆、茶室、仙人球培养场、荫生植物棚,拥有热带、亚热带的花草树木和各种植物品种4000多种。“松杉园”为园中之园,长年林木葱郁,不知秋冬。园内山水秀美,一年四季,花香鸟语,潺潺水流,令人流连忘返。

万石莲寺

万石莲寺是狮山上的一大胜景。寺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朝。由于四周石块甚多,故得其名。殿之右侧,有一巨石凌空突兀,其下有深坑,石上嘉庆年间兴泉永道倪琇题刻“石林”两字,苍劲古朴。站在这里可纵观狮山全景,远眺市区风光,市井万象,尽收眼底。殿后有“万笏朝天”四个大字,其下幽壑流泉,别有洞天,取名“小桃源”。

万石古莲寺旁,有闽南佛学院的女众班。记得数年前学者前去拜访佛学院的一位老师,顺便与女众班的学员交谈了一阵。她们小小年纪,能在游人如织的地方苦读经书,亦是不易的了。只是有两点可以自慰的:一是眼前身后,景色如画,身置此境,亦算福份;二是闽南佛学院女众班学员不一定必须削发素装,亦可穿红戴绿,穿着摩登。当我循小径走上一小石洞旁休憩时,就遇到过几位脚登高跟鞋,身穿时装,手捧经书的女孩子。据说在全国这样的“破例”是绝无仅有的。

长啸洞

天界寺为清代乾隆时月松和尚重建,寺后有一石洞长啸洞,洞内有诗三首。

白鹿洞

相传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来过此地,后人纪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

地理环境

提起厦门,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着许多白鹭栖息,这个海岛亦形似一只美丽的白鹭,荡漾在闽南的碧波之上,于是就有了“鹭岛”、“鹭屿”、“鹭门”等名称;又因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岛上曾生长过一茎数穗的水稻,当地人以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于是就叫这里为“嘉禾屿”;又因为这海岛之上“山无高下皆流水,树不秋冬尽放花”,万年无飞雪,四季花常开,故被游人称为“海上花园”。

1955年以前为一海岛,后来修建高崎—集美海堤和集美—杏林海堤后,乃与大陆相连。为改善厦门海域海水水质、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厦门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拆堤建桥工程,集美—杏林海堤于2012年改为桥梁取代,高崎—集美海堤的拆除工程2011年启动,2014年大桥建成通车,海堤在厦门退出历史舞台,厦门恢复海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岛陆之间公路交通靠船只驳运,深感不便,因此,把鹭岛与大陆相联,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华侨的愿望。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 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热门景点
热门旅游线路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福建工具箱
厦门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