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伦敦 连载 之十二:LSE的图书馆

今天在学校门口附近的邮局里面发现了几张有趣的明信片。不是传统的长方形,而是根据上面的画面剪裁的,比如画面是伦敦特有的双层巴士,街头的电话厅等,都根据画面剪成具体的形状。我看了之后很喜欢,觉得这样的构思不错,就买了4张。很贵,化了2英镑。买的时候还有些怀疑地问店员,这样大这样的形状能寄吗。在伦敦,经常会发现一些小的玩艺很有趣,最普通而最有伦敦特色的恐怕就是明信片了。其次是各种具有伦敦特色的工艺品,比如模型电话厅,模型出租车,T恤,服装等。许多T恤上面印着“Mind The Gap”字样,全世界只有伦敦的地铁站的广播里会有这样的提醒。还有蜡烛,各种各样的蜡烛,体现了制作者的精巧构思。我在国内的时候经常为找一件比较有意思的小玩艺(不必是很贵的那种)送人而遍寻不着,而在这里,我想光各式蜡烛就可以送几十次。

这两天很累。跑图书馆就不下五六次。小施从国内发E-mail过来让帮他找书,连着三次都没在书架上发现这本应该有的书。不得不去问information service, 结果这本书从LSE的图书馆搬家以来就没了,现在在store room里面有一本,于是要求他们去取。结果第一次那个黑人搬运工去转了一下,回来说没找到。其实我当时很怀疑这黑人根本没有去找过,因为当时已经是5点半,我应该5点半去取书,但是可能由于什么原因我的单子没有被取走,于是图书馆管理员要求那个黑人跑一次,当时我看黑人的脸色就觉得很狐疑,当然不好说。好在按照LSE的规定,他们将会为我取第二次,如果这次再找不到,就说明这本书是真的missing了。于是我今天再去。结果终于找到。

LSE的图书馆由于动迁,现在搬到了southampton街。图书馆初进去不觉得有什么复杂,一二三层,有Main Collection, 有Reading Area, 有Copy Shop,有Information Service。但是时间长了之后,随着要找的图书不断增多,我越来越发现Information Service的重要性。因为我经常会根据电脑上查到的号码去找书而找不着,一开始就以为是给人借走了,或者是馆藏很少,或是出了问题。但是事实上是,相同的号码在几个地方都有,比如标着Main Collection的书或期刊是分开的,因此首先必须分清楚是书还是期刊,其次必须很仔细的查找号码,因为有些号码中间是不标的,比如一个牌子上标着J,JX,如果你的书是JN,那么你不仅要在标有JN的地方找一下,还得在这里也看一下,因为J和JX中间还应该有JN。许多经常被借阅的期刊标有Highly Used Periodicals字样,但是这仅仅是最近期的,比较早的期刊都在地下室里。图书馆的地下室是个迷宫。一点都不夸张。我曾经去过一次。下去的时候化了半个多小时,所幸上来的时候是带着找到的书上来的,因此还不觉得冤枉。我在图书馆的意见栏上看到有学生贴的意见信,抱怨说他在地下室化了2个多小时才找对藏书的小房间。图书馆里有专门的course collection,主要放置学生经常要借阅的由老师指定的参考书。LSE的书一般都贴有三种标记,橙红色标签上面写着SET TEXT的只能借阅12小时,蓝色的三天,不标SET TEXT字样的可以借阅2周。不过有个好处,如果要续借的话可以打电话就行,前提是没有其他人预订。图书馆里面有两种电脑,一种可以上网,一种仅限于查图书馆内的资料。两种都有很强的搜索功能,最大的作用是能够查找到几乎所有的Law Cases。不过很花心思,而且必须依靠Information Service的指点,因为根据我们学的理论(且让我来应用一下),信息太多等于信息没有,除非掌握处理信息的理性方法。

今天晚上common room里面有Pool Competition。本来想为国争光的,结果第一轮就输了,输的对手是个印度人,我以前曾经无数次地赢过他。心情很差。去电脑室想上网玩玩,结果里面人都满了,外面还有人排队。等的时候碰到阿明,就教他上海话,我说今天输给了一个乡下人,现在电脑室里怎么这么多乡下人。然后用阿明教的香港话骂了几句“痴线”。后来我上网把网站搞了一下,把我在伦敦的最近几篇贴了上去,心情稍好。

1999年11月11日1点50分

热门旅游攻略
最新旅游资讯
热门旅行社
热门旅游线路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天气
热门火车时刻表
热门车次查询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
最新专题
最新火车资讯
热门火车资讯
最新火车车次
工具箱